第2章 馆内异变(1 / 2)

京都某研究所。

何所长紧张地站在指挥中心大厅,盯着大屏幕。今天是研究所的几个“首次”:

一是地对月发射高强度射线重大项目的首次实施。

二是所里自主研发的设备首次使用。

三是上级重要人物首次远程接入,亲自观摩。

因此,无论是对项目组的个人发展,还是整个所里的声誉前途,今天都必须万无一失。

虽然说所里自主研发的设备已经被杨明博士调试过无数次,可靠性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对于这类大工程,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

眼见大家逐步准备就位,何所长稍微松了口气。又看到指挥中心工位上只有两个位置空着。一个是杨明,另一个是李副所长。

不由得想起,上周李副所长在项目即将验收之时,给杨明随便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帽子,让他做思想检讨,停止三个月。

李副所长不在指挥中心,他现在正在亲自驱车,迎接部里的领导专家团队。

想到这里,何所长不由得思忖:“杨明这个臭小子,还在闹脾气。”

何所长心想杨明虽然能力突出、工作认真,但是很多时候态度不太好,而且有时候有些许油滑、时常“摸鱼”,用杨明的话说,“工作时间能搞定的事儿为什么要卷”。

何所长不由得苦笑,尽管如此,他对对杨明十分认可,并且偶尔也默许杨明的放纵。

随即又想想,暗道:“算了,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而且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更难。”

当年的何所长是新政之后第一代大学生,来京都奋斗多年,意气风发,工作成绩突出,所里直接给了户口、编制、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和2000元的工资。在当年来说,是一笔极高的薪酬。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所里的工资还是“稳定增长”,分房遥遥无期,编制户口二选一。

在京都和单位奉献了三十年,现在的何所长,已经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变得长袖善舞、人情练达。

“争取想办法让他快点正式回到岗位上来。”何所长思忖道。

看了看表,还有10分钟,大厅实况应该也接入到各级领导那边了。

何所长赶紧收敛心神,盯着屏幕,手里握紧对讲机。

-----------------

京都博物馆的分析测试中心,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检测中心,专业用于考古研究、文物研究的测试,设备均为国际顶尖厂商提供,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文物研究申请。

听到杨明说有办法,陶馆长脸上露出喜色,这么多年的合作,杨明只要愿意接,一定是十拿九稳。

更重要的是,此前他曾经召开视频会议,请教了布鲁凯、安嘉仑、赛墨菲、鸟津等等世界顶尖公司的专家,最后他们提出来的方案是“改光源”,和杨明此时给出的方案一样。

但是,如果国外原厂工程师调试,费用极其高昂。国外厂商,单次报价30万起。除了支付给工程师费用,还要报销往返机票、食宿各种费用。而且根据经验,第一次来只是诊断问题,往往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才能改造设备,这里的费用要单独计算。

如果杨明能解决,馆里只用出5万专家咨询费,时间上也要快不少。而对于现在每个月拿不到1万还会被倒扣的杨明来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每次进入博物馆的测试中心,杨明心中都会产生两个感慨:

一是这些仪器、设备甚至房间用的涂料,都是外国进口的,价格十分昂贵,辛辛苦苦赚的钱都给了外国公司,只有些零星汤水给了销售和施工单位;

二是这些仪器祖宗们在京都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住着比自己还大的房子,自己虽然是为数不多能操作甚至是能改装这些仪器的人,结果连个通风橱都买不起。

馆长站在隔间外,透过玻璃看着技术人员和杨明的沟通,馆长脸上露出了放松的神情,下意识地想摸烟。结果发现自己进来时已经换了衣服,身上哪里还有这些东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