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小白参与冒险66(1 / 2)

其实,就像我们在一上来说的,内心的冲突,每天都会在无数人内心上演。这其实正是来自于人的选择能力,这是人的特权,因为人脱离了单纯的动物本能,而带有个体的意志。但这也是人的负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矛盾的情况只能左右为难。

而且,霍妮认为,我们体验到的冲突强度和范围,和我们自身所处的文明相关。如果是一个稳定的传统型文明,那造成的冲突就少,大家生活都按部就班。而如果一个文明处在过渡期或转型期,那各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往往会并存,造成选择的多样化。比如你可以随大流,也可以我行我素,可以崇拜成功,也可以淡泊名利。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同选择间的冲突。所以,有内心冲突不足为怪,而且,霍妮也说了,认识到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才能。你越是正视冲突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可要是内心冲突并不是坏事,霍妮为什么又说内心冲突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呢?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霍妮的回答是: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霍妮认为,所谓神经症患者,只是心理已经达到病态程度,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人而已。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模糊的界限,那就是正常人冲突对立面之间的悬殊,远不如神经症患者那么大。打个比方,如果把正常人的冲突比作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它们之间的角度不会超过90度。而神经症患者两个力的角度可能要接近180度,这就生生地要把他的人格撕裂。他们面临的选择不仅方向背道而驰,而且都是不合理的,导致他根本不能做出通常意义上的选择,只能在拉扯中被搁浅。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神经症患者内心中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

对这个问题,霍妮的回应也很有精神分析的范儿,那就是,要解决问题,就先去源头,回到童年去看看。霍妮认为,孩子在和外界相处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冷漠,温情的缺乏,被大人忽视,或者过度溺爱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简单地说,就是感受到外界的敌意,还有自己的孤立无助,这让他陷入了焦虑和不安。这就是霍妮在前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首次提出的基本焦虑。

为了克服这些感觉,应对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孩子就会发展出各种针对外界的策略,这种策略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了他的性格倾向,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霍妮称之为最初的神经症趋势或倾向。概括起来有三种,就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对此,我们不免又要问,难道正常人就没有这些对待外界和他人的策略吗?并不是这样。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策略都有体现,我们对朋友亲近,对敌人反抗,对不想见的人就回避,三者其实是互补统一的关系。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的应对策略却不能和谐相处,反而自相矛盾。为什么?

因为他的基本焦虑中的一些情绪在这些策略中被放大了,亲近人夸大了自己的无助感;对抗人夸大了敌对情绪,而回避人夸大了孤立感。结果就是,神经症患者对外界无所适从,要么全面对抗,要么全面服软,而不是像正常人那样视情况而定。如果这三种态度都在一个人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那他势必要陷于严重的冲突中不能自拔。他可能珍视友情,暗地里却偷朋友的钱;他可能想要结婚,却老是逃避对他有感觉的异性;她可能自诩是个好母亲,却老是忘记孩子的生日。这些来自互相矛盾态度的冲突,才是神经症的核心,霍妮把它们称为基本冲突。

所以,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内心的冲突本身只是面对选择时的取舍,但程度会有不同。神经症患者面临的冲突往往自相矛盾又无法调合。这样的冲突来源于他童年时因外界的敌意所产生的基本焦虑。这种焦虑放大了他的无助感、敌对感和孤立感,让他不能自如地应对外界,应对他人。所以,神经症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紊乱的一种表现。

面对内心矛盾态度的煎熬,神经症患者会怎么做呢?他们进行了哪些解决冲突的尝试,又有没有起到效果?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霍妮精辟地指出,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归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目的就是避免人格的分裂,维持一种整体感。当然这种整体感只是表面的。既然如此,最基本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既然两方面有冲突,那就压制一方面,再突出对立面,此消彼长,那不就没冲突了吗?另一种,既然冲突是来自和外界接触,那我干脆和别人保持距离,那冲突也就不发生作用了。前一种方式,对应的是三种基本策略中的亲近人和对抗人,后一种方式,对应的则是回避人。

那这些策略具体怎么发挥作用?我们就看一下这三种基本策略发展而成的三种人格倾向,分别是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这三种人格倾向和前面提到的三种策略是什么关系呢?只是表述不同吗?可以这么说,两者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个意思。某种人格倾向,是它所对应的基本策略发展到极端,成为一个人性格中的主导面后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这些人格倾向中,只有一种基本策略,而是只有一种特别突显而其他属于被压制的状态。

第一组是屈从型人格,很显然这种人渴望亲近,渴望归属,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压抑自己的野心,对外界的敌意,或者任何攻击性的倾向,而总是让自己从属和依附别人。因为他始终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高明,而自己是软弱无能,缺少主见的。有人问,活得这么自卑,这么憋屈,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通过这种方式也就消灭了冲突。我对外界,对所有人都笑脸相迎,那就不会有冲突了吧?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老好人,对什么人都不会拒绝,这其实也是屈从型人格的表现形式之一。

第二组人是攻击型人格,他们和屈从型正好相反,突出的是对抗策略,所以他崇尚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要让自己成为领袖,成为制定规则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才是最优秀,最强大的,所以,对别人,他的态度是控制剥削,操纵利用。他鄙视软弱无力和人性的温柔一面,认为这纯属伪善。摒弃了软弱的一面,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统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