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干活26(1 / 2)

丁元英的安排,就像是给王庙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贫困的村民们有了奔头,今年秋天,王庙村一改往年的沉寂,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冯世杰亲自押运了两车原木板材,再苦再累也要做到亲力亲为。

他还要按村民的要求,根据各个村民提供的口头记录内容,分别起草相应的文件。

刘冰和叶晓明的事情更多更杂。

有关王庙村村民生产经营的文件,冯世杰起草文件后,都是他俩负责汇总整理。

有合伙企业章程、家庭产业股东权协定、家庭安全生产条例、村民之间的各种订购合同、各种工序价格表,这些都需要整理齐全,交给丁元英审核,拍板定夺。

这个过程中,刘冰大部分都是在给叶小明打下手,但依旧获益良多。

两世为人,他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

第一世,他只是个二本毕业跑了4年销售的都市社畜。

这一世,刘冰的生活经历更接触不到这些东西。

至于王庙村的村民们,那就只需要玩命生产了。

为什么带上‘玩命’两个字?

因为村民得呼吸油漆的有毒气体,还有立铣、打磨的有害粉尘,得听各种生产噪音。

这些东西,对人体都会造成伤害。

可村民能拼什么呢?拼的就是,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干不是人干的活儿。

劳动时间不设限制,童工和老年工齐上阵。还没有社会保险,没有劳动保护。

只要有钱拿,村民可在乎这些。

他们根据规划完整的物料供应程序,按部就班的干活。

简单来说,各道工序的村民之间,都是买卖关系。

负责打磨板子的村民,向负责下料的村民买毛坯板。

负责喷漆的村民,向负责磨板子的村民买腻子板。

负责包装的村民,向负责喷漆的村民买成品板。

每一个环节都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环套一环,一环制约一环。

谁出的产品出了问题,那就由谁承担损失,不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利润。

全身心投入的人,是感受不到时间的。

眨眼之间,两个月就过去了。

时间来到2004年1月份。

今天,王庙村没有下雪也没有起雾,太阳当空而照,是冬日里难得一见的好天气。

冬季是农闲的季节,但是王庙村这个冬天没有闲着的意思。

国正家的院子上空,冒出的滚滚浓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正在开炉。

利用西边的院墙,搭一个简陋的大棚,占了小院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积。

大棚底下铺着约半尺厚的沙土,沙土上列着一排排已经做好的沙形浇筑模具。

有的沙形浇筑模具已经完成浇铸了,所以用来浇铸的小孔上面,是用东西盖着的。

还有几个沙形浇筑模具,由于铁水温度过高开裂了,可以从裂缝中看到内部青色的火焰。

翻砂用的钢炉是露天架设的,炉火在鼓风机催生下,熊熊燃烧。

生铁和焦炭位于钢炉的最上方,下面是熔化到通红白炽的铁水。

冯世杰和刘冰,负责将生铁和焦炭用磅秤按重量搭配比例,再按国正要求的时间和数量填入炉内。

周国正双手握着一根钢钎,控制炉子里的熔化,一边大声指挥着其他人。

几个村里的年轻人蓄势待发,端着浇铸用的长柄大勺子,等候在规定的位置。

两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将一根碗口粗的圆木,扛进钢炉边上一个特制的圆孔中,然后用力使钢炉倾斜。

等铁水从出口流出,倒入大勺子里面,手持大勺的年轻人,快速将铁水倒入沙形上面的浇铸孔里。

可别小看了这端勺的功夫,其实并不简单,浇铸的时候既要求快,而且手不能抖,不但得有力气还需要熟练的技术。

围着炉子,出身汗是难免的。最主要的是又累又热。

干活的人干脆把棉衣脱了,大冬天的就穿着一层毛衣,加一件长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