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张晓的边疆布防思路142(2 / 2)

“是的,这些天利玛窦一直在想和京城里的官员打交道,朕看此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你要是想跟他聊,他应该会相当乐意。你也顺便去问问这个洋和尚来我大明到底是有什么意图,毕竟朕也听说了,倭国所谓的第一军团军团长小西行长,也是信这个十字教的,倭国入寇朝鲜,有没有这个十字教推波助澜,你也去打探一番。”

“臣会和利玛窦见面,看看这个洋和尚到底有什么本事,也会查清洋和尚来到大明的意图。”

“还有一个事,之前你跟朕提议过,说要增补元史,怎么个增补法,你是要在《元史》上面增增补补,还是要重新写一本?”皇帝问道。

“陛下,臣的构想是把《元史》重新校勘一遍。《元史》修撰完毕流传于世以后,就有文人士子校勘此书,臣建议把这些校勘整理一番,把《元史》认认真真校对一番,把其中的错漏改正过来,原文中因为重名导致事迹错误的,也要标记出来,整理出来以后就形成《元史》的校勘记。”

“当然光是校勘还是远远不够,在校勘完成之后,就要对《元史》有所增补,对一些重要人物,记载太过简略的会增补事迹,如果无传的,就增补传记。要增补的一大内容,就是蒙古四大汗国的历史,这一部分内容并不好找,所以整理资料和撰写的时间会比较久一些。”

“当然,如今布延汗仍自称蒙古大汗,所以还有一件事需要做的,就是介绍元顺帝北逃草原以后,瓦剌、鞑靼部的历史沿革,这一部分时间上就更加贴近现在,不过里面资料就不好找,特别是靠谱的资料就更不好找。这一部分书稿撰写完毕以后,视情况摘录一小部分放在《元史》的增补文字之中。这些部分的全文书稿就由陛下您来掌握。”张晓详细解释说。

“看来你对增补《元史》已经是成竹在胸了。不过听你所言,这也是一项浩大工程,怎么增补,你再多找找资料,想好想清楚想仔细了,把奏章报给朕吧,如果可以的话,朕会让内阁商量好,把这件事办下去。”

此时,京城茶楼,一身儒服打扮的利玛窦正在和李之藻闲聊。

“李先生,这些年来,我在大明朝见到了各种形形***的人,儒生士子也是见到了许多。许多士子见到我的时候,就会觉得我的相貌比较奇特,他们不会理会我在讲一些什么,只是把我当成奇珍异兽一样看个热闹。大明的官吏我也有所交游,你们的许多官员都有比较深厚的儒学功底,但是官府的运行则是靠着一些世世代代传承职位的小吏。”

“利先生可是对我大明的选官制度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这个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非常好的,在欧洲,那些贵族世世代代继承了王国的领地,但是这些贵族的后代是每况愈下,只知道安逸享乐,也不愿意服从君主的征调,更有甚者连天主都不相信了,完全被撒旦迷惑。而明朝的官员是由考试选出,择优而录,这在欧洲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欧洲的官员都是从何而来的呢?”李之藻有些好奇问道。

“王国的重要官员都是来自贵族,而贵族的头衔基本是代代相传,至于不重要的官员,不过是国王和大贵族的奴仆罢了。”

“那欧洲各国还是世卿世禄啊。利先生也是出家当了和尚,那利先生可是贵族出身?”

“我是富商出身。不过富商在欧洲的地位并不高,只是能给予我足够的金钱,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一路读书进学,才能够当上了传教士。”

“所以利先生,你求学多年,你们的教宗就把你派遣到了大明?那欧洲到大明万里之遥,你的家人不是很想念你吗?”

“我已经把我的一切献给了上帝,我这渡过的人生是没有结婚的,在往后的岁月里,我也不会结婚。”

“哦?这洋和尚也是和尚,也要出家啊。那你来到京城,也是想传你们的十字教吗?”李之藻问道。

“不不不,我只是想着带领迷途的羔羊带到合适的地方。”

“什么迷途的羔羊啊?”李之藻听到这个比喻,感觉越听越迷糊。

“李先生,你的才学令我很惊讶,我认识的许多你们的***,他们对于欧洲是一无所知。这说明了明朝选官的时候是不看重对于世界地理的学习的,但是李先生你的天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储备都是遥遥领先。”

“因为我的老师是翰林院的张侍读,他深知天文地理,对于你们欧洲的事情也是如数家珍。”

“哦?你的老师,他是这本《征墨西哥记》的作者吗?如果是的话,请李先生你安排让我和这位作者见上一面,这一本书里面对我们教会和教士的评价存在着偏见。阿兹特克人祭拜邪神,保留着野蛮人的习性,西班牙国王派科尔蒂斯征伐阿兹特克国,也是为了打破偶像崇拜,让所有印第安人早日感受到天主对世人的恩赐,从野蛮人变成文明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