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庐山探秘77(1 / 2)

庐山“神雨”为何自下往上跑现象。在庐山,有时深谷中的雨滴会自下往上洒。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来深谷中,受气流运动的影响,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气流作用于雨滴的力超过雨滴的重力,于是就出现雨滴往上洒的奇观。

玉风看着庐山神雨的神奇,开始为几女当起了导游,展示他博览群书,能知天下事。

玉风说:“《庐山烟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体裁为七言绝句,也称《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佛门著名的对山水的三般见解就出自此处:老僧言——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陪同游览的圆海法师补充道:“东坡此诗,正用此意。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玉风继续道:“庐山神雾!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圆海法师感慨道:“我虽领悟佛门天眼通,但还是无法看破庐山三神迹的虚妄,不知其中奥妙。玉风法王,你法力比我高深,不如你试试看,能否识破庐山三神迹的千古之谜!”

玉风闻言,心中一动,开启天眼通,看向了下方迷雾缭绕的深谷,却也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甚是不解,但是这光芒却让他兴奋不已,因为他清晰的感应到,这就是大西洲光明神柱的神光!

玉风大声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深入此山中,方知此山真面目。圆海法师,玉风斗胆,想进入下方深谷中一探究竟,不知可否?”

圆海法师脸色大变:“法王不可!此深谷终年迷雾笼罩,深不可测,曾有几个专业的探险团队,前去探查,无一人生还,从此成为庐山禁地,无人敢深入其中。”

玉风自信道:“心中无畏,自无所惧怕,我意已决,圆海法师不必担心,就等我破解这千年的未解之谜吧!四重天金轮法王,我必非浪得虚名!金狮白麟,随我一同前往,其他人就在此等候。我们出发!”

玉风无所畏惧,从庐山高峰上一跃而下,一金一白两条神犬紧随其后,一人二犬,向着迷雾重重的庐山深谷中冲去。

圆海法师双手合十,担心道:“惊鸿女施主,玉风法王此行凶险,你就一点不担心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