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天下大势46(1 / 2)

曹襄和主父偃当然不忍心看着自己花了这么大的精力,所弄出的东西却连落地都落地不了。

官学不被这些朝中官员所接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书本知识向来都被垄断在各个大族手中,你突然办出一个官学,还要准许那么多的平民弟子入内。

这无疑相当于,直接和朝中的诸多大族出身的官员对着干。

这些人能同意就怪了。

曹襄一开始也就没指望着这些人同意。

对于官学这件事情,收益最大的无疑是皇帝本人。

利用官学,从民间的平民百姓当中选取有才干的人入朝,这些人在入朝之后没有势力可以依靠,自然会对给他们机会的皇帝更为亲近。

这无疑可以变相加强皇帝的势力。

曹襄根本想不通,刘彻为什么会对这种好事不动心。

就这么又苦想了许久,连着做了好多天的无用功之后,曹襄还是被曹寿,一语点醒了梦中人。

“陛下登基至今,从未自己做出过什么大的政绩,自身所持有的威望有限。何况如今北面的战事不利,已经让陛下的威望进一步受损。”

“换句话说,陛下能顶着朝中百官的反对,去推行事情的次数越来越少。你觉得陛下相比较于办这个官学,和出兵讨伐匈奴,哪个更容易被陛下所青睐?”

答案毫无疑问,当然是出兵讨伐匈奴。

刘彻之前所做的一切主动求变,无疑都是围绕着匈奴这个点做文章。一切有利于讨伐匈奴的,刘彻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推行。

就像是这一次强行把中垒校尉单独分出来,还交给了自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勋贵后代,朝廷当中的压力不可能没有。

但刘彻认为这件事情有利于他讨伐匈奴,所以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可官学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和讨伐匈奴八竿子打不着。

既然对讨伐匈奴没有益处,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需要往后推。

在刘彻的眼里,只要他在讨伐匈奴当中获胜,所能够积攒下来的威望,足以让他推行其他的所有事情。

但是如果在讨伐匈奴这一场斗争中连战连败,他后面将一事无成。

想通了这一点,曹襄就能理解,为什么刘小猪在面对这种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都是无可抗拒的诱惑时,仍然能如此的淡定。

并非是刘小猪看不上,而是刘小猪清楚地知道,他所还有的机会不多了。

不能乱用。

既然由朝廷出面举办官学,这条路是肯定行不通了,那曹襄和主父偃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其他的办法。

毕竟他们已经为这件事情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半途而废实在是有些不忍心。

何况曹襄是明知道这件事情在后面是一定大有可为的。

那就更没有放弃的理由了。

既然朝廷办不了,那就先自己办。

只是相比于朝廷来办,自己去办学堂的困难无疑要多出很多。

第一个问题是场地的问题,这一点倒是还好说,曹襄不缺钱,何况身后还有平阳侯府这棵大树,无论是地还是钱,反而都是最小的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