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这小子,他怎么就不想当官呢?(1 / 2)

二虎离去之后,朱元璋则是与李善长在宫内一起聊着今天所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张安世所总结出的那些内容,每一个朝代对于对于上一个朝代的经验教训总结,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衰。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张安世所说的内阁体系。

“善长,对于张安世那小子所说的内阁,说说你的看法吧。”

李善长思索片刻之后随即回答道:

“那个叫做张安世的少年的确言之有理!对于我大明当前情况而言,内阁体系的确是一个能够有效缓解皇权和相权矛盾的制度!”

朱元璋对于胡惟庸的不满,事实上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就像是今日那个叫做张安世的少年所总结到的一样。

如果皇帝庸庸碌碌的话,那么丞相便是一手操办国家大事,但朱元璋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个皇帝。

他拥有着十足的精力和足够的能力去过问国家的每一项政务,这样一来,皇权和相权便有着天然的对立。

在过去胡惟庸所做的那些事,早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李善长自知,自己恐怕也是在朱元璋的黑名单上。

毕竟在胡惟庸成为左丞相之前,那个位置上的可是他…

李善长在当丞相的那些年里,就已经感受到了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收拢。

所以他在担任丞相期间,感觉到了这一点之后,就在有意地将相权收缩。

在胡惟庸成为丞相之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日渐累积。

李善长此时也还是在朝堂之中,回想起自己之前所做的那些事情,李善长也是不由得冒出了冷汗。

朱元璋也是对他有了一些疏远。

不过在今日,因为他与朱元璋共同听到了张安世的那一番话的缘故,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也是得到了一丝缓和。

否则的话,今夜也就不可能出现在宫里,与朱元璋谈论内阁有关的事情。

李善长在心里还是较为感激张安世的,否则的话,如果长久下去,朱元璋的心里始终有着的那根刺。

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暴力拔出来,而到了那时…李善长后背不由得有些发凉。

“既然善长你也同意的话,那这个事情咱就必须得确定下来!你还记得张安世那小子说的那些章程吗?”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问道。

“臣有些印象,在六部之中各选择一位官员,组成阁臣,设立首辅和次辅。”

李善长按照自己的记忆,将张安世所说过的那些话重复了一遍。

“内阁处理政务,直接票拟交给陛下,陛下只需要批注,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召来阁臣询问。”

“这样一来,省下了陛下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还有精力,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国家大事上面。”

因为国家政务,并不只是一些大事,更多的则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而且,这些事情都是臣子们用奏本呈上的。

说起奏本这件事,这的确是让人苦恼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可言。

奏本的文字必须依照《洪武正韵》,并要用仿宋细字书写,还得计算字数及用纸张数…可以说是十分繁杂,但繁杂也得按照这个格式来写。

所以,批阅奏本是需要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文字来,然后再去思考这些文字是需要进行怎样的处理,是轻重缓急。

由皇帝一人来处理的话,那只能说除了老朱这样的皇帝,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完全胜任。

而有了内阁之后,就会方便许多,由内阁来代为提取并筛选文字,做出初步判断。

到了皇帝这里就会省事很多。

朱元璋将李善长所说的内容,与自己脑海之中记忆下来的东西做了一个对比,总感觉,似乎是缺了一些东西。

“善长,你觉得,就光是这样,能够完完整整的建立好内阁体系吗?”

“陛下,臣以为…缺了一些东西。”

没错!

就在李善长将自己所理解的内阁制度说完之后,他在脑海之中也是复盘了一遍。

这个体制表面上看好像已经十分完美,但是想要落到实处的话…

多年从政的经验告诉他,还差了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不能将这关键的一环落到实处的话,恐怕内阁就算建立起来,初期或许没有什么问题。

但在长久的运行当中,只怕是很难起到张安世那个小子所说的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