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激进派和保守派37(2 / 2)

而这些屠杀辽东百姓的暴徒,被锦衣卫严刑拷打,受尽折磨说出了他们知道的一些信息。

然后就被伟大的皇帝陛下放在菜市口,向围观的百姓,公布这些建奴的罪行,以及辽东百姓的惨状。

最后在百姓的咒骂声中,这些个俘虏,被有经验的侩子手施以千刀万剐之刑,在悔恨与痛苦中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接下来的几天,建奴不光是没有再次对京师发起进攻,就连大营,也因为明军的袭扰而后迁。

京城百姓看到建奴怂了,自然是兴高采烈,嚷嚷着让皇帝陛下派兵,将这些畜牲斩尽杀绝。

不过朱由检和参谋部的众人,却开始担忧起来,因为大明如今的能战之军,基本都在京师附近,其他的地方,可都是有那些老式部队驻防。

虽然在人数上,大明的军队是建奴的很多倍,可是战斗力,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不过对于这些担忧,无论是朱由检还是参谋部的参谋们,都是没有解决办法,只能期待前期的安排,能够减少百姓的损失。

果然,首战结束,建奴的部队休养了几天后,在崇祯二年十二月三日,撤离了京师郊外。

在三河他们开始分兵,其主力在黄太吉的带领下,绕过孙承宗驻守的通州,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两白旗则是在代善的统领下,放弃了三河周边的城池,把这些地方搜刮一空后,绕过洪承畴镇守的蓟州,退往遵化一线,为黄太吉守住后路。

看到黄太吉领着大军放弃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孙承宗连忙派斥候尾随,已确定黄太吉大军的去向。

同时他还派遣了信使,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崇祯,让这位皇帝陛下来拿主意。

入朝这两年,孙承宗发现自己这个弟子,虽然和其他皇帝比着,有些离经叛道,可却越来越让人放心。

虽然没有嚷嚷着颁布什么变法政令,却在京师周边,利用皇庄和抄没过来的田产,训练出了一支拥有战斗力的新军。

在陕北,更是利用陈锦时他们的反贼身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声不响之间,这个学生就完成了武宗皇帝,闹得天翻地覆,也没有掌控住的军权。

不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最好,对大明的元气伤害不大,毕竟陕西那边是边陲,而且天灾不断,如果不是有陈锦时在那里折腾,恐怕早就出了大乱子。

当初孙承宗对于陕北是心存疑虑的,一个是怕官绅集团反扑,另一个就是怕陈锦时以后反噬。

不过第一个担忧,因为一句陕北那边是反贼,就能推个一干二净,第二个担忧,也在了解到陕北的权力构架后,得到了释怀。

有这么一个阴戳戳的皇帝在,已经陷入死地的大明,有了浴火重生的希望。

此时的黄太吉,并不关心老对头孙承宗心里想什么,只是带着部队一路南下。

对天津,沧州这样的大城,建奴的大军都是视而不见,只是在沿途的小城与乡镇,劫掠物资和人口。

只要他们不陷入攻城战,那无论是孙承宗还是京师里的崇祯皇帝,都对他们毫无办法。

毕竟在野外,哪怕是面对那晚埋伏他们的精锐明军,建奴的铁骑也丝毫不惧。

那些明军要是敢追上来,与他们野战,黄太吉和那些建奴高层,恐怕做梦都要笑醒。

在他们转变战略后,收获就开始丰盛起来,无论是粮食,物资还是人口,建奴的铁骑都是缴获颇丰。

唯一一次遇到的抵抗,也是一些漕军的偷袭,不过面对凶悍彪勇的八旗精锐,这些漕军一触即溃,被他们的骑兵追在后面一路砍杀,幸存者寥寥无几。

而沿途的官兵,都是龟缩在各自的城池里,丝毫不敢动弹,只盼着自己的大军不把他们当做目标。

对于这些大城,黄太吉他们也是极为眼馋,不过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只能是忍痛放弃。

不过短短半个多月,黄太吉他们就抵达了山东的门户——德州。

驻守在德州的明军参将刘泽清,不顾山东巡抚的严令,放弃了守卫坚城,而是想要对建奴袭营,以此获得军功,得以升官发财。

只是已经被朱由检偷过一次家的建奴高层们,从这次南下以后,就对夜晚遭遇袭营,有了足够的准备。

面对凶悍的建奴铁骑,刘泽清被打的丢盔卸甲,这次争功冒进的夜袭,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因为被建奴杀破了胆,面对建奴的不断追杀,这个狗东西直接弃德州而不顾,带着手下的残兵逃往陵县。

山东的门户德州城,陷入了无兵防守的境地,在通过审讯明军战俘,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直为没有拿下过明国大城,而遗憾的建奴高层兴奋了起来。

在黄太吉的命令下,建奴的大军包围了德州城,招降被拒后,黄太吉命令大军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强攻,大明的德州保卫战一触即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