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犁为农先29(1 / 2)

一进门,扶苏便交代了自己与蒙恬的身份,并表示此间绝非征调徐工师。好在徐工师也对走水农械颇感兴趣,本就愿意为此工作,什么劳役不劳役的,无所谓了。

于是一时间主客相宜,其乐融融。原本粗陋的“原始”设计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被经验老道的徐工师逐渐完善。

见事已告一段落,扶苏转而发出了疑问:“方才进门时发现徐工师竟在坊中开辟农田,颇为惊异,还请工师领我等前去一观。”

“公子不知,那是我用新犁所耕。”

“哦?”

扶苏颇为惊异,就目前来看诞生自战国时期的是秦朝最为广泛的犁具,但实际上在阳周范围内使用的并不多见。这曲齿式犁虽较之西汉的耦犁有所不如,但也比耒耜来得先进,徐工师竟然不想着推广却想着改良,着实令人吃惊。

“新犁什么模样?效率如何?”

扶苏有些好奇。

“我将曲齿的三齿变为一齿,一齿为铁铸,原本希望能便于人耕,奈何效果远不及牛耕。”

扶苏轻笑,“铁具与牛,一如鱼和熊掌,二者难说轻贵。若以寻常之家择选,必选耕牛。”

现在秦朝的冶铁技术虽然领先欧洲,但是仅限于一地一处,并未在全国普及,所以铁器还是比较昂贵的。而耕牛更是如同人口一般在册造籍,连死后的耕牛都需要官府确认是病死或老死后才有机会自由分配,待遇远超一般奴籍。

“不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徐工师所做并非无用。”

“确实如此。”

徐工师抚须无奈叹道,同时一边起身一边引着两人前往翻地,近处观看。

“公子请看,这耒耕较浅,不过脚踝之深,难以深翻土地。但是牛耕却可以翻地一尺,深耕之后的土地抗旱保墒,虫害更少。”

此时垄上正好有两人一牛正在试验性地耕地,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扶苏敏锐地发现扶犁人时不时让牵牛人停下,将铁犁耕地堆积起来的泥土手动向一边排去之后才继续犁地。

扶苏前去近身观察之后竟然发现这犁形似直辕犁,旋即来了兴致,在脑海中开始翻找仅剩的知识。好在前世儿时也看过爷爷奶奶用牛犁田,记住了些完全时期犁的样貌,发现了这是缺少了犁壁的缘故。

犁壁是汉代农业的一项技术性突破。此前,犁只有犁冠上安装铁铧,铁铧只能翻土,不能作垄。

所谓的作垄,就是不能让泥土翻向一侧。自犁壁发明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它不仅能碎土,而且可以将土翻向一侧,不但减少耕犁前进阻力,节省牛力,而且提升翻土效率。

扶苏找准机会,在二人停顿时马上将这一影响效率的弊端告诉给了徐工师。

“这确实是个问题。”

徐工师微微点头表示同意,旋即就问道,“不知公子可有法子解之?”

“犁铲之上加一物什便可解之。此物或为铁制,亦可铜制。如大雁南飞之状,似比翼之鸟。前折而尖,后宽而厚。如梭尖似船头,破土如漾水,则泥似水遇壁分两侧。”

扶苏直接就给这个东西下了定义,“由此,我取名为犁壁。”

在扶苏看来犁壁制造难度并不高,只是古人一时还无法突破那种思维模式,只要稍加提点,便能轻易制造出来。

话音未落,徐工师便明白了犁壁的原理,临时取来一个制作精制的小木盒,将其打开九十度后,简单固定在犁铲之上。

“你们再试试。”

随着耕牛的再次起步,这次犁地就比刚才更加顺畅,原本需要时不时清理的泥土此时自动的便分去两旁。

“公子真乃神人!”

徐工师也不得不对此佩服万分,“为改良农具,老夫百日冥思方得此物,而今竟在公子三言两语之下便又优之。他日便闻公子贤名,今日一看,果不其然。”

扶苏对这种叹服见多了,也不觉得不妥,坦然接受了。转而又将犁的最终形态曲辕犁讲给了徐工师听,不过扶苏觉得曲辕犁看似结构简单,实际上不少地方的细节恐怕需要不少时间来打磨,比如犁盘之类做工精巧的物什。

当然,如果以秦朝的眼光去看待,这曲辕犁就显得格外的划时代,即使是为了大规模普及简化其中部件,也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曲辕犁还得劳烦徐工师做两件为样品,我也好将其送于咸阳与上郡,让朝廷与地方匠人仿制。”

蒙恬嗅到了其中的政治投机。如果说之前扶苏的木轨驰道算是劳民伤财式的锦上添花,这曲辕犁可真是切切实实的雪中送炭式的精益求精,于农于国大有裨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