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淳战败青山祸起(1 / 2)

自古以来,天下大乱多源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而一城一池的得失,可改变战局,或酿成大祸,甚至国破家亡。

李景哲放弃了石右城,用两万紫斗军拼掉了四万淳族战士,让公孙烈一万赤林军拖住了近五万淳族步甲军。

创造了如今石中城外,淳族四万步甲,万余重骑对阵李景哲的七万周军的有利局面。

李景哲的前锋三万步兵,中军两万铁骑,大营两万弓弩,三军齐备,大战一触即发。

淳族军队号角声起,重骑直线冲锋,步甲后行。

李景哲的中军铁骑分兵斜出,大营弓弩装箭,借着西北无风爆射而出,前锋步兵则是遁入事先挖好的土坑内,用盾牌盖住身体,通过盾牌的孔洞刺出长矛。

淳族的重骑第一次进攻就伤亡惨重,并在迂回时被周军大营弓弩集射,步甲军又在李景哲统领的铁骑穿插迂回下阵型散乱。

事实证明,荒原重骑虽然强悍,却比不上乌云团卫。

顾青山在从石左城逃亡的路上,碰到了从青矾关撤退的乌云团卫,在一次冲杀过后,护送他的护卫已经全部阵亡,而就在顾青山命悬一线时,乌云团卫却并没有动手,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奔赴荒原。

淳族的金銮大帐内,耶律佛的面前站着一位怒气冲冲的淳族大将。

拓跋金哲是淳族第一战士,他愤怒道:“可汗,我们为何不把大帐的三万兵马压上!”

耶律佛道:“神要我们撤退...”

耶律佛并没有多说什么,拓跋金哲这才发现在他的身后,站着一位黑袍人,他见到耶律佛可以不跪,但是见到黑袍人却十分尊敬的跪了下去,说道:“敬遵神旨!”

这时,柯比渡和庚子年从外面归来,柯比渡向黑袍人质问道:“为何撤退?石左城还有两万战士,和大帐汇集也有五万余人,敌军青矾关外只剩下四万人马”

柯比渡与拓跋金哲不同,他身为八品高手对“神”之一说不屑一顾,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也可以做神。

黑袍人平淡道:“北辽的五万青甲骑已经出广牧关,此刻行至九原境内,若是不撤,大淳就灭族了。”

很快,撤军的号角吹响,这场战斗最终以淳族的失败落下帷幕。

李景哲率铁骑乘胜追击奔赴石左城。

而石左城的敌军已经撤退。

庚子年来到白骨滩的某处骨山下,苍白之中站着一道黑影,是一位乌云团卫。

庚子年愤怒道:“当年你们去了哪里?在她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不在!”

那乌云团卫摘下面具,露出一张苍老的面容,说道:“当年陛下命我们进入北荒寻药。”

庚子年来到骨山下,说道:“可你们为什么不及时归来,至少能保住皇妃和小皇子不死。”

乌云团卫说道:“天山大教林立,我们被拖住,一万人转战数年折损一半将士才将那药取来,可当我们回来时陛下就坐在这座山,惨剧已经发生,国师也不见踪迹,大夏已经灭国。我们想要复仇,却被人告知有复国之希望,就要我们活下来,于是我们躲避李景哲的追剿遁入了北荒。”

”那人是谁?”

“荒漠中的一道黑影。”

当李景哲赶到石左城时,天空下起了小雪。星星点点散在石左城的废墟上,洒在那个年迈的老人头上,他的身上盔甲已经破碎,露出模糊的血肉,残缺的四肢在怀里裹着一杆赤红的军旗,面北而坐。

这位历经两朝的武将,安静了下来。

有歌曰:

小童从军踏歌行,七十老朽赴前锋。

青矾关外赤林甲,坚壁清野诉衷情。

黑云压城城终碎,素缟聚霜霜又溃。

两三点飘雪如常,四五路鸿雁流散。

旌旗望天金鼓寒,声沉地震君不还。

天武一年,八月初二,小雪。

赤林将军公孙烈战死,谥号忠义侯,追封恒山公。葬太行龙脉,全军同哀。

公孙烈膝下六子,岁月蹉跎全部战死。

洪武将军李景哲,紫斗将军陆寻为其在塞北守灵七日。

青矾关外一战,东周惨胜,石右城、石左城变成废墟,石中城严重损坏,青矾关城楼倒塌。

号称能够守护大周一千年的三石防线在顷刻间被毁。

天下众生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评判,有人说三石防线应该存在,因为它将敌军拦在关外,不能踏入中原一步;也有人认为三石防线不堪一击,不值得修建其的消耗。

最终东周朝廷放弃重修三石防线,选择退守关内,但要重铸一座更大的青矾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