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西施妙解“美人计”(1 / 2)

那是公元前490年,西施16岁的时候。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正和王维偶遇西施一样,范蠡也在碧波如洗的浣纱溪畔,在苎萝西村遇到了正在浣纱的西施,一时惊为天人。

“他是你的初恋?”王维的内心有些淡淡的醋意。

“谁?范大夫吗?”西施说,“他是官家,我是民女,只谈公事,并无私情,仅此而已。”

“那你怎么会对他言听计从,愿意为他去当间谍,施展美人计?”

“我非为他,乃是为家、为国。”西施仍然从容地道,“为一己之个情私欲,未免太小看西子之不动如山的山女品行了,也未免太小看范大夫之不动声色的丈夫行径了。为家,我可保父母兄弟的平安,我不应召,无疑逆反;为国,吴国索要美女珍宝,我既被大家抬举到西施的位置上,自当担负起为国进贡的重任。”

见王维一时答不上话来,西施继续说道,“美人计古已有之,很多人都是笑纳。我等越女的进贡,不过是常规操作而已。至于吴王夫差,完全可以既照单全收,又励精图治。终究还是他自我懈怠了,非美色之功,乃人性之误。”

“在吴国整整十七年,我既没有为越国传递过一份情报,也没有为吴国出一个歪点子。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将山野之歌精炼得更勾心摄魂,将山水之舞跳跃得更销魂夺魄,将思乡之情浓烈得更沁骨入髓,将青春年华打磨得更绝代风华。”西施的话说得平淡,但却听得让人毛骨悚然,一股寒意自脚底板直达天灵盖。

但是,单纯从艺术的追求、人生的历练、精神的升华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动如山的女子,在近乎“软禁”于深宫的环境里,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修炼——锻炼技艺、磨炼身心、锤炼思想。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之时,我想,他肯定不是在想宫馆里的如花似玉,而是在想他是如何骄傲自满,如何忘掉初心,如何杀害忠良,如何任用小人,如何善始但却没有善终的。”

“听说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你浪迹天涯,做了……”王维问。

“神仙眷侣?”西施笑了,“那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况且我和他不是有情人,顶多是有缘人,有缘成为同事。”

“范蠡归隐的是他的江湖,我则回归了我的自然。由于祖籍东夷,我便一路辗转、一路颠簸,终于回到了济南。济南,是千泉之城,在这里,随时能够找到一处山谷,在清泉欢腾的溪流里浣纱。曾经,我们浣纱是被动地讨生活;如今,我们浣纱是主动地享生活。”西施说,“无论是在溪畔浣纱,还是宫馆歌舞,我都是无欲无求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和李白向来不对付的王维,居然引用了李白的名句。

“一个藏字,痕迹太重。刻意地藏,虽然是不求功名,但内心里却是深慕功与名的。”西施说,“你无欲无求,便可无撼。初心,如同你来时一样不动心。来时,波澜不惊;去时,心如止水。我也因此成为了东方妙喜世界的不动如来佛。”

“你是如来佛?”王维问。

“如来佛有千万个,我是其中一个而已。”说完这番话,西施说了四句偈语:

一世颠簸浮萍似,

内心不动如来时。

春风秋雨了无迹,

东施何必效西施。

黄笛的故事讲得精彩,白妞、黑妞心情大好,立即下厨房、入酿坊。不一会儿,白妞拿上来一瓶“色沉鱼”酒,黑妞端上来一盘“糖醋鲤鱼”和一碟香椿豆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