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发家从七零开始_分节阅读_第120节(1 / 2)

  陈家明叹气,他原本是想着等自己安稳下来,摸索出名堂再跟宋满冬说的。

  虽说是合作关系,可也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能力。

  但没想到公社的生活这么难,叫他一个人承受不住,“就没有不花钱的地方,一根柴火都要钱。”

  他在公社租了间小院子,一个月三块钱,原以为这是最大的支出,可没想到一睁眼,从烧火做饭到打水洗衣都要钱。

  这些宋满冬都知道,“这还是小钱呢。等你站稳脚跟,有了朋友,交际花的钱更多。”

  宋康平跟许凤来存不下来钱,便是各种节礼的交换送。也不需要,可钱是不得不花的。

  陈家明心疼的不行,这段时日好不容易攒下了钱,又流水似的往外散。

  “还得靠满冬你带着我多赚点儿。”

  这事儿宋满冬可是没法子安慰他,“赚钱可不容易,只能一点一点来。”

  她把馒头装给陈家明,“总之,咱们这是多劳多得。”

  “对了,”陈家明想起另一件事,“又多了几个卖红枣糕的摊子,不过跟馒头差不多,做不出你的味道,只能低价卖。

  陆陆续续的又出了意外情况,现在只有两家还在卖了,生意差不多稳定住,一天也有六七毛。”

  陈家明现在是气的没脾气了。

  他们卖一样东西,拉扯起来两个摊子。

  宋满冬,“钱又不能都叫咱们赚去。”

  见陈家明神色郁郁,“实在看不过眼,还是照我说的,你再找个人……”

  “算了算了。”陈家明摆摆手,“现在情况特殊,多拉一个人入伙多一分风险。”

  “等日后……”

  他下定决心,又瞧了眼宋满冬,只觉得这女人理智的可怕。

  不管什么情况,都不慌不忙,不骄不躁。

  分别之后,陈家明便忙碌起来。

  只是不忘把自己陈家的招牌挂出来,叫那些人仿作其他吃食便罢了,绝不能再让买东西的人把几家东西当作一样的。

  宋满冬也跟王喜娟忙着确认过冬的储粮,到了冬天是没有嫩猪草给猪的,喂的多是谷糠。

  她俩得去大队磨粮食的地方守着,有了便用板车拉回来囤住。

  研究所的“王研究员”再次寄来回信,附上了部分小麦生长记录,赵胜男和江志农如获至宝,天天捧着记录本跟麦田里的做对比。

  徐清跟着卫大根做赤脚大夫,原本大队上的人瞧他年轻还不以为意,但等他瞧过几次病后,便态度陡转,亲热的不行。

  ·

  又逢初一,宋满冬把红枣糕交给陈家明,给陆许山他们一人也留了一块儿。

  大家正珍惜的品味着,远处传来呼喊声。

  宋满冬看向姚娉婷。

  其他人也看过去。

  姚娉婷,“我这才听个声,能知道什么?”

  她嘴上说着,飞快把红枣糕塞进嘴里,出门去看。

  张大队长跟大队书记都走在一起,在他们旁边的是个皮肤很白的年轻男人。

  姚娉婷抬头想了下,“前几日听婶子们好像提起来过,县领导要下大队督促生产,也不知道来咱们这儿的是哪位领导。”

  嘀咕完,她又朝那边看去,“这么年轻啊?感觉跟咱们一般大。”

  “看着还比咱们年轻呢。”赵胜男笑道。

  经过秋收和连日来的上工,他们虽没有河东大队上的年轻人那么皮黑肤糙,但也个个生出劳作面貌,至少年长了几岁。

  姚娉婷哼道,“等他住上几个月,也跟咱们差不多。”

  “不过,现在也没活干了吧?”

  宋满冬有一瞬间惊讶,不过又很快敛好神情。

  这人她见过,正是胡唐两家捧着的宋县长。

  当时也没多想,现在才知道,原来在东风公社,是准备来附近下乡驻村了。

  只是没想到这么巧,刚好在河东大队。

  宋县长的到来,宋满冬原本也是没多在意的。

  但隔天,河东大队上却又掀起了风波。

  张大队长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大家报名修水渠。

  宋县长也坐台上,念着稿子。

  开大会时,无人响应,过后更是哀声一片。

  赵胜男不解,“修水渠不是好事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