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 2)

“倘若每轮巡检无需跑遍各地,只随机抽检呢?三年一检,目的地不明,心存侥幸者总会觉得抽不到自己而露出马脚。”

皇帝沉默了半晌,终是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那依巫卿所见,此法又能清正多久呢?”

“观史上暴君可取之处,至少陛下威望强盛时,于地方的震慑是持续有效的。”

这是一道选择题。

要做贤君就得忍受地方的某些错漏和臣子不及底线的贪婪。

若忍不了,惩治严厉才能有效抑制其他心性不坚的私谷欠者得寸进尺。

如此一来,贤君之名很难维持,处罚严厉也易受迂腐自大之人攻讦,影响民间声望,手段过激更容易成为史记中的暴君。

结局如何,端看皇帝个人如何选择。

皇帝想做贤君,但因偏宠司徒勋和“他”,名声已然算不上好听,若非司徒勋背后有司徒家的累世功勋和“他”十数年的实干履历,史官绝对会在百官的支持下在史上记下一笔“昏君”。

没得贤君做,皇帝只好退一步,争做明君,“那便按巫卿所言,先拟个章程出来,从今年开始施行。”

巡检并非小事,巫虞拟出章程也得接受其他重臣审议之后才能施行,待几方扯皮下来,备受期待的小皇子先于新规在某日朝会时顺利诞下。

小皇子一出生便表情灵动,皇帝仅看一眼便知他的脑子至少比四皇子好数倍,而且小皇子哭声有力,四肢也不像大皇子刚出生时那般绵软无力,可见在崔昭仪腹中时发育得非常好。

皇帝喜不自胜,当场便赏下了许多东西,在场者无论位份通通有份,崔昭仪更是还未出产房便卧床听旨原地晋升为妃,如此结果也算皆大欢喜。

小皇子在万众期待下出生,接下来的成长自是受多方关注,皇帝并未急着公开巫虞的新工作,愣是强忍到巡检新规定下、司徒黎带着南海供奉回京述职之际,才顺势宣布小皇子的教育将交由巫虞负责。

巫虞作为备受言官攻讦的“佞臣”,自是“不堪为师”,皇帝心情好,倒也没与反对者多计较,直接略过话题,开始甄选首轮巡检的随行官员。

作者有话说:

首轮巡检的最佳人选就是性情刚烈的重臣。

朝中真刚烈的重臣并非没有, 但普遍年纪比较大,真要巡检恐怕一路也不太吃得消,而且为防途中消息走漏, 缓速慢行肯定也是不行,所以一番犹豫之后,皇帝决定还是从新科中挑选几个头铁的新人来组成主力队。

但头铁的新人也未尝没有弱点, 若巡检期间被人拿住弱点以威胁,临阵倒戈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所以还得有一个能把他们都镇得住的领队。

这个领队让皇帝很是费了一番脑筋。

当朝正是繁荣之际, 朝中官员多数已经习惯了安定,能镇得住新人又不容易带头受贿的青壮重臣寥寥无几,从各方面考虑,最终称得上合适的竟然只有巫虞一人。

但巫虞毕竟是内阁重臣,撇开小皇子的教育问题不谈,就是皇帝本人也不敢妄言自己离了他能行。更何况朝中大臣多数不喜巫虞,真把如此重任交给他,朝中大臣估计也是大半都持反对意见,皇帝属实不想听他们废话,便只能先按下这个想法,重新选择。

皇帝拟定了两人,一为刑部侍郎,一为中书令。

刑部侍郎很是直接, 皇帝找到他谈时, 他便言辞陈恳的向皇帝表述“若离了京恐不能支持清廉”, 诚实到让人泪目。中书令更诚恳, 直言自己怕死, 因早年性子过于刚直得罪了不少人, 如今连京城都不敢远离,气得皇帝呼吸困难,直呼要将他们降职。

但降职就得有人顶上,这两位也是干实事的“骨干”,一时半会儿实在找不到人来替,皇帝也只能忍下这口气,另择他人选。

御书房内,皇帝愁得连小皇子都忘到了脑后,连转几圈,实在忍不住扶额感叹,“如何是好啊!朝中竟是无一人可用了吗?!”

巫虞默然。

他也是没想到朝中臣子已经安逸到了如此地步,心想若南海一战为被动,怕是皇朝基业真的就要断在这位皇帝手中了。

不过有些话没有明说的必要。

巫虞理了一下朝中的人员关系,斟酌之后道:“北牧暂无异动,又有司徒两位将军镇守,陛下不若将司徒勋召回,由他领队进行巡查。若此次巡检成功,陛下亦觉得可持续施行,就此成立中央巡检司也未尝不可。往后再从新科中甄选新人交由司徒勋负责管理,如此便无需再从官员中借调,也可避免朝中官员互庇勾结。”

“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新立部门不易形成党派,司徒勋也深受皇帝信赖,又有司徒家为背景,所以哪怕那些蛀虫恨他也得考虑他背后的靠山有多稳,更何况他本身实力不差,有人想下手也得先掂量掂量得手的机会究竟有多渺茫。

且不提司徒勋为人有多睚眦必报……那些人只要未能一击得手,之后多半也承担不起被司徒勋报复回去的痛楚。

定下司徒勋,这事儿基本算是成了,皇帝当即拟了召回的旨意,让亲卫快马加鞭送往北牧驻地司徒勋手中。

皇帝打着算盘,想着司徒勋领了巡检司的要职,将来恐怕也会常在京城,介时文有巫卿,武有阿勋,于小皇子而言可谓万利无弊!

接到旨意的司徒勋正在研读阿姐司徒黎的家书。

司徒家一门三将只在高祖皇帝时出现过,之后边关无战事,基本都是等上一代致仕后下一代才能接替,如果不是南海一战需要部署,皇帝在众人无法理解之际采纳了巫虞用女将的意见,估计这一代也会如此前一样待司徒大将军和司徒将军推任后由司徒勋继任大将军之位,而后再传给司徒勋的儿孙。

司徒黎此次纯属意外“弯道超车”,姐弟二人平日关系好,司徒黎也不是面儿上看着那般严肃,自然免不了写封家书“炫耀”一番自己的功绩。

看着信中滚轱辘般的自夸,司徒勋气得直翻白眼,不等他拿笔回怼,皇帝的旨意便送达了驻地。

巡检更偏文职。

司徒勋的志向当然如长辈一般,二十余年中更是没怀疑过自己将来会长久的留在驻地会是深入沙场,所以初接旨意,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不过与他从小一同长大的御赐亲卫却不这样认为,开口便是劝阻。

“少爷倒是不必急着拒绝,陛下此番大动作必定有巫大人参与其中,或许让您主领巡检司正是巫大人的主意也未可知。”

司徒勋:……

皇帝的确从巫虞那儿采纳了不少看似完全不合理的建议,连女将都能力排众难安排上……

可仔细想想,司徒勋还是有些不太得劲儿,好友应当是了解他的啊!怎么就把他往这个位置上放了?

司徒勋皱着眉头直叹气,在回给司徒黎的家书中画下了几个毫无意义的墨团。

“罢了,反正我向来也猜不透巫兄的想法,想来他如此安排也是出于特别的考虑吧。”

皇帝作为长辈肯定是非常清楚他的想法的,既然采纳了巫兄的建议,想来如此便已经是最优的做法,而且哪怕就此回京,一旦将来北牧有需要,他照样可以暂领军职奔赴前线,陛下和巫兄也不会施以阻挠。

司徒勋静默坐了片刻,终将家书揉作一团,转而向亲卫道:“既然陛下已然安排妥当,我们便即刻准备回京吧。”

“是!”

司徒勋的回京预示着“新纪元”的开启。

各地巡检,抽签决定行进路线,首次进行由皇帝亲自盯着,自是无人敢从中作梗往外透露丁点儿消息,所以对于司徒勋而言,这一路至少走到半程也会是完全安全的。

司徒勋只在京短暂的停留了几日皇帝便抱着将将满月的小皇子于城墙相送,带着类同“抄家致富”密旨的巡检官员分两路出发,一路由司徒勋领队快马前往首站,另一队携密旨押后行程以配合司徒勋施行抄家决判。

巡检司在外奔波,京中忠臣也未闲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