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运气23(2 / 2)

看着晴朗的天空,李金苗知道今天是个观测的好日子。

被她临时命名的编号2040WC18小行星,距离地球只有900多万公里,航天局的同事们每一秒都在更新着它的数据。

如果夜里光线好,普通人都可以使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观测到这个直径10公里的庞然大物。

它一直在减速,哪怕只是以每天41.9米的速度在减少,而拦截它的小行星2号一直在加速。一个速度增加,一个减少,双重叠加之下,小行星2号预计20日凌晨三点提前到位。

李金苗看着3D投影上,观测组测得的数据与模型给出的模拟数据对比,每一分钟的数据都能对得上,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她喝了一口咖啡,提了提神。今天她要和全国各地的同事们一起,24小时盯紧小行星。

虽说李金苗给出了目前最适合的拦截模型,但她也明白,没有安装末端精确制导的小行星2号,地面操作人员想要在900万公里的距离上,远程操控它去拦截2040WC18小行星,成功概率很低。

陈其仁也做好了这次拦截失败的心理准备,只要小行星2号能验证模型预测的运动轨迹是正确的,它的任务就完成了。

他现在更关心李金苗后续拦截计划方案什么时候提交上来,从昨天中午12点到现在早上9点,李金苗的计划依旧没有完成,其他组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拦截方案。

“李金苗,你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时间!”李金苗毫不迟疑地回答,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

小行星1号直径比2号大了一倍,体积大了八倍,操作难度比2号要大上太多了。

李金苗操作3D投影,小行星1号正在拉格朗日L2点待命。模型预估小行星2号预计于20日凌晨五点发生“追尾”。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时间紧急,小行星2号上的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并未升级,程序员短时间内无法光靠电磁波通信,改写远在150万公里之外的自动控制程序,将之替换成新的模型制定的自动拦截程序。

所以,小行星2号的一举一动,仍然由地面控制人员远程操控。

900万公里的距离,电磁波传输都要30秒,地面一个指令发出,小行星2号上的发动机控制器接收到并反馈回来,都有近一分钟的延迟。

用直径100米的小行星2号去拦截速度30千米每秒的编号2042WC18小行星,没有末端精确制导的情况下,地面操作人员只允许有0.003秒的偏差。

在操作指令延迟时间达一分钟的前提下,要做到不超过3毫秒的误差,人工操作肯定很难做到。

“时间我没法给你,告诉我你需要什么?”

同样没有安装末端精确制导的小行星1号也将面临这个难题,陈其仁很清楚这一点,这也是所有组员迟迟未能提交拦截计划的原因。

“我需要席岳院士的帮忙。”

既然时间问题没办法解决,那就解决最耗时间的模型决策阶段。

影响拦截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假如小行星2号失败,它自重400万吨,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拦截目标。

系统处理这些影响也是需要时间的,在长达一分钟的延迟条件下,地面操作人员下达的不同发动机的启动和关闭微调指令,都会对小行星1号产生不同程度的结果,进而影响到拦截计划的成败。

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模型需要在实时传输回来的数据里,最短时间内选择发出拦截成功率最高的那条操作指令,这不是27岁的李金苗能做得到的事。

国内最有可能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专研NP完全问题的中科院数学院的席岳院士。

NP完全问题,就像是时间的魔法。掌握它的人,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问题的一个可能解,一般来说,找到这种解往往需要指数级的时间。

席岳院士虽然没能证明或者证伪NP完全问题,但以他的数学水平,应该可以完善拦截模型,在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下,最快速度的找到拦截成功率最高的那个解,也就是以最短的时间发出最适合的操作指令。

陈其仁是工程院院士,对科学院席岳院士也是很熟悉的。任何有助于拦截成功的建议,他都会接受。

“好,我这就去请席院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