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转换方向132(1 / 2)

吃完饭把碗筷餐盘放到自动洗碗机中,周然回到书房继续研究人工冬眠。

最早认为冬眠是因为外界低温环境刺激,身体检测到低温才开始冬眠。但是其实冬眠并不是让身体主动降温直到低温环境,而是身体不再产生那么多的热去维持体温,之后体温就会因为环境温度而下降,维持一个很低的体温。

未来的冬眠设备也不需要像影视作品中一样把人冻起来。

冬眠其实是由很多次蛰眠组成,进入蛰眠状态之后就会进入低代谢状态的节能状态。为了节能整个身体都要进行调整。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通过食物氧化释放能力制造质子浓度差,然后质子浓度差再驱动ATP合成酶来生产ATP。

ATP就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能量存储介质,细胞需要消耗的能力都需要ATP来驱动。

所以要降低消耗,就要降低ATP的产量,降低了ATP的产量耗能的活动也会降低下来。

在蛰眠的动物中,都有一种叫做可逆蛋白磷酸化的过程,通过磷酸基团控制活性开关。这样就可以通过磷酸基团来控制这一整条从分解食物到消耗能力的链条。

另外在蛰眠时候停工活动,也要在能量充足之后能够重启起来,所以还要保证在低代谢的时候身体不会被损害。

所以蛰眠一旦开始,在大部分基因表达都被调低了的情况下,会有很多负责维护的基因表达反而会被调高。他们的高效运转可以确保身体在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不必要的损坏。

所以蛰眠或者说冬眠是个很复杂的生理现象,涉及很多生命最底层的活动调节,而不是科幻作品之中吃点啥东西就躺下的一瞬间的事情。

而我们人类要怎么模拟这一整套复杂的生命调节呢?

幸运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多大程度的改造就可以完成这一步,因为我们人类的祖先很有可能那就是冬眠动物,我们的DNA中就带有这种功能机制。

既然存在这种机制,那么我们想办法触发这种机制就可以了。

就在几年前,有华国科学家成功通过神经标记物找到了小鼠在冬眠时会异常活跃的区域,就在下丘脑的一组神经元。

通过超声波对这组神经元的刺激,成功使得一种完全不冬眠的动物也产生了体温下降的现象。

这意味着很有可能所有动物都存在开关,只是在后来能够获得足够食物的动物阈值越来越高,不需要再进入低能耗模式,而被捕食者们也以为危险而不再冬眠。

既然如此,理论上人类可以通过超声波刺激的方式,通过携带帽子一样的超声波装置,在监测体温和同时自动调节超声波刺激时间和深度,以达到长期冬眠的效果。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知识只能把星图之中的人工冬眠的星星填充到60%,距离100%还相当遥远。

而且生物学和周然之前接触到的都完全不同,最终目标是人体的人工冬眠,你也不可能直接在人体上做实验。

怕是已经完成了整个理论,想要使得这项技术成功应用,也需要非常漫长的审核审批以及各种安全性的测试。

这个过程让周然有些泄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