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国子监季考70(1 / 2)

四月初六日,贾珣踏入了贾府的金陵老家。

忙碌了几天在市场上买货之后,贾珣终于要去南国子监去报到。

贾珣此行只在南监旁听几个月,他还要在十月份时赶回京都参加科试,正是明年八月份乡试的准考证。

贾珣每天在金陵的贾府老家居住,早上每天吃过早饭后便去国子监读书,至申时学堂放学才能回家。

贾珣还抽空去探望了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先前贾珣向贾政索取的书信起到了作用。

李家人没多久就让贾珣进去了。

贾珣见到李守中,先寒暄了一阵,接着又说起李纨以及贾兰母子等情况。

贾珣便向李守中打探明年可能在京城主持乡试的主考官的消息。

李守中虽然已经不作国子监祭酒,但是他的门生和同年极多,在清流以及翰林中颇具人脉。

虽然求他办事是不成的,问个消息还是可行的。

主持考试的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因各人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

试卷分发各房官先阅,加批后再推荐给主考官。

主考官和同考官被称为“内帘官”,考场外的监临、提调、监试、巡绰、弥封、誊录、对读等官为“外帘官”。

主考官一般从翰林选拔官员担任,同考官约十二人出自翰林,其余为各科、各部的进士出身的郎中等官员担任。

只见李守中分别向贾珣说起这几年担任过乡试主考官的几个人来。

还有一些明年可能担任主考官的几个人人选,各个人的喜好,欣赏的文风等等,李守中都告诉了贾珣这些需要注意的消息。

一个多时辰后,贾珣才从李家离开,此次虽然不知道明年是谁作主考官,但是起码知道了各人喜好以及欣赏的文章风格,可以说得上是有所收获。

贾珣晚上回去拿出林妹妹之前送的林如海会考时读书作的读书笔记,吸取里面的知识。

毕竟作为之前的探花郎的读书笔记,对贾珣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霸不愧是学霸,贾珣几天细读下来,可谓受益匪浅。

就这样到了五月中旬,贾珣来到南监已经有一个多月。

由史家人护送几位妹妹回京,贾珣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史家的家丁比他刚训练的新兵强太多。

大概下个月初跟着贾珣南下的船队就能回到长安。

林如海和林妹妹大概也快准备回京了,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办。

林黛玉现在还能在苏州老家居住一阵子。大概在六月份就会启程进京。

另外嘉治帝是要林如海收起盐课的税金,现在各地的都转运盐使司存在问题太多,单靠催促,如何能把少掉的那部分盐税收起来。

所以盐政是必须改革不可的。

林如海留下不是被收款无望,活活累死,就是被两淮的盐商在背后的动作搞死。

横竖都是个死,绝对好不了的。

收不够钱,嘉治帝要他死。运气好收到钱,被人谋害。

还不如进京先借口盐政改革,远离这个烂摊子。

贾珣今天在国子监也迎来了季考。

季考属于国子监内最高等级的大考,每三个月一次,由祭酒与司业出题考试。

每次月课、大课和季考都要评出等级,考核优等的可以得到奖励,不合格者将会受到处罚,三次不合格者将被“遣回原籍”,失去此次在国子监内读书的资格。

每月里所有的学生们不仅有考试,还需习武。

主要是靠骑术与箭术,国子监西侧内修建有专供监生、贡生习武的“射圃”,并定期演练。

贾珣作为世家子弟,骑马和射箭俱比普通的一些学子更有优势,何况他在家亦勤习武艺,骑术与箭术也是比较精通的。

不然他先前也不能在洪泽射杀四名水匪。

正所谓古书有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贾珣此月中在御、射二项功课上俱是甲等。

南国子监有学生二千多人,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其中分为监生和贡生。

监生和贡生,还有其他没有入国子监读书的普通秀才本质上都是生员,只要过了学政的科试后都能够参加乡试。

但是监生和贡生可以在本省参加乡试,也可以在京都参加乡试。京都的乡试为监生和贡生保留有专门的录取名额。

其中监生分为恩监、荫监、捐监。

被有皇帝恩准提拔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童生叫做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皇帝特别特准入学的叫作荫监;另外通过捐献金钱财物而入国子监读书的叫做捐监。贾蓉的江宁府监生属于捐监此类。

贡生同时分为恩贡、副贡、优贡。

凡遇国家庆典或颁布登极诏书,皇帝下诏选取部分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称为恩贡。副贡则是乡试时落榜,处于副榜的生员,准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贡。

优贡则是经过学政考试,成绩优异而选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称为优贡。贾珣和杨子凌、陆修远、孙獓等人都同属于此一行列。

此时世人大多都把贡生和监生都笼统地称为监生,其实这里面各监生的出身是有所不同的。

贾珣走在路上,亦有很多其他监生时不时向他观望。

“他怎么来南监这里了?”有一个似乎认识贾珣的监生在一旁对着身后的几名监生问道。

“你老贵人多忘事,此位贾三元上个月就从京都里过来了。你都忘记了。”一旁二十来岁的监生对先前出口的监生说道。

先前那个是老监生了,看上去倒有三四十来岁,后面这人的称呼倒没问题。

只是旁边一位更加年轻一点的监生接过话头问着:“你们说的都是谁啊?我怎么没听说过今年考的案首有姓贾的人啊。今年江宁府,应天府都没有听过有这样一个人啊?”

那两位监生还没开口,边上一位监生说道:“这位贾三元是京师的童试三元的人,不是咱们南直隶省的。不过他是咱们金陵的贾家的人。”

“咱们开国双国公的贾家?他们家也出读书的人才了?”年轻的监生吃了一惊,向旁边的三人问道。

“确实是啊。一连中了三案首,不知他和咱们杭州的徐家比比,不知道谁更厉害。”

那个老监生也是个贫嘴贫舌的,此时也插嘴道:“杭州的徐家?他们家祖上出过两位连中六元的天才,今年听说他们徐家不是也有个谁来着,也是连中三元的一位秀才公子哥?”

二十来岁的监生答道:“咱们江南第一才子首当第一的当为徐家的徐少清,还有江苏苏州府的阮昶亦中了府、院二试案首,亦是非同一般。我还是更看好徐少清在此次季考位列第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