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承受放逐之苦”35(1 / 2)

“招新时那五六十个人,现在就剩这么几个了?”王学栋插着兜,不可置信的发出语言上的惊叹。

董子墨点头。

“刘老师一定很伤心吧。”

“也许吧。”董子墨眯眼,察觉身旁的人转身离去,不赞同的抿唇,而后平静的说:“一会儿有你一节经济学课。”

“你帮我上,我去找刘老师。”

董子墨看着王学栋摆手的背影蹙眉,心中默默感叹,有些事,需要当事人自己想明白,旁人说再多都无用。

董子墨抬脚进入隔间,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神,他决定临时更换今天的主题——爱奥尼亚式迷情。

董子墨在多媒体屏幕上写下‘爱奥尼亚式迷情’,转身说:“你可能会问:爱奥尼亚式迷情是什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查资料,然后告诉我。”董子墨点开多媒体桌面上的计时器,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钟表的图案。

听课的老学员们立即点亮桌面中间的触屏面板,开始利用各种搜索工具搜索着相关的信息。新学员使用的还不是很熟练,有的在桌面一通乱点,有的索性直接坐到老学员身边,共享着他们的答案。

时间滴答滴答一秒一秒的流逝,两分钟时间到,计时器发出嘀嘀嘀嘀的声音。

一个老学员率先举手作答:“它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强烈的愿望意图将全部人类的知识领域糅合在一起的信念。”

董子墨扫视全场,“还有人补充吗?”

又是一名老学员举手作答:“这个词是威尔逊从物理学家兼历史学家霍尔顿那里借来的。迷情,也就是一种执念。爱因斯坦已经远去,但我们仍需前行,‘继承’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所开创的事业。因为我们坚信,至少我完全相信:一旦某些知识统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孙佑威,你给我留点儿。”

孙佑威听后,笑着坐下,给那个制止他的人留下作答的空间。

站起来的人对着孙佑威眼神道谢,然后一板一眼的说:“为了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是无畏的。无论我们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或将面对甚至挑战怎样的权威,都不应该放弃我们的信仰。

也许在大众看来,牛顿妄图证明上帝是宇宙第一推动力简直是无比荒谬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发明家代达罗斯的儿子伊卡洛斯那样,妄图靠近太阳,‘亵渎’神的权威,这无疑是致命的,所以他羽毛尽湿,坠入深海……”

孙佑威看着没有人再继续作答,继而举手说道:“没有人可以苛责牛顿,即使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取得了比他更加出色的成就。世界上也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牛顿,不会再有人像他那样想要搭起联通人类与上帝的桥梁。

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向启蒙导师埃丁顿公爵致敬时说,‘让我们试试看,再太阳将我们翅膀上的蜡融化之前,我们到底能飞多高。’也许中庸是为人们所立于世间的支柱,可如果没有人再去敢于挑战,世界的真相我们又如何去揭露呢。”

刚刚叫停孙佑威的学员率先鼓掌,其他人跟着拍手,由衷的拍手。

董子墨点头,扫视台下仅有的六名新学员,而后转向那些一年以上的书苑学员,继续道:“在科学发展之前,神秘主义是探知未来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尽管它能满足人类情感上的需求,但成果确是零。巫师施咒语或在圣山上绝食,也不能召唤出电磁波谱,就连最伟大的宗教先知也对它一无所知。这不是因为神有所隐藏,而是因为巫师和先知缺乏只有经过努力学习才能活得的物理知识。

物理定律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分子中的原子组合,但关于人类的思考,没有一个简单的决定性主张能够像物理定律那样描述因果关系。”

孙佑威举手提问:“学长,有专家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旧石器时代的基因在这段开创的改革时期消失了。它们仍然留在原地,继续制定人性的基本法则,尽管它们跟不上文化的进化,文化也无法将它们灭绝。您觉得这是真的吗?我们现在的行动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社会的文化吗?”

“文化来自人类的行动,而人类的行动同时又来自文化。在科学革命之前,每一种文化内经验知识的原始状态,都会强烈限制住哪个文化本身,而文化进化也收到当地气候、水源分布和食物资源的影响。较不明显的是,文化的成长,深受人性的影响。”董子墨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只表述了环境对人得影响。

董子墨说完,看了眼三名低下头的学员,缓缓地说:“人性的外遗传法则会影响人类地创新、学习和选择过程,就像一个重心,会把心灵地发展拉往某个特定地方向。”

“学长,有人说我们人类是唯一必须要承受心灵放逐之苦的物种。您怎么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