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雷霆手段收拾局面(1 / 2)

前文说道,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玄烨驾崩于京郊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承大统。经过康熙朝后期二三十年的争斗,胤禛深知皇权来的不容易,现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大问题:1、如何捍卫自己的皇位,并且加强君主集权。2、怎么继续父皇创立的大业,并且巩固这个原本就复杂万分的多民族国家。

他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他慎重的选了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关于张廷玉,后续会单独讲到。

康熙的三十五个皇子中,除了夭折的、年幼的还有无能的,大概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排就是皇二子胤礽及其拥护者皇三子胤祉;第二排就是皇八子胤禩及其拥护者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瑭、皇十子胤娥、皇十四子胤禵;第三排便是皇四子胤禛(雍正帝)自己及其拥护者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礼。

这三派里面当然是皇八子胤禩势力最大,不过雍正即位后,并没有立马下手,而是缓和处理。首先雍正封胤禩为“总理事务”的大臣之一,不久又封他为“廉亲王”,叫他兼“理藩院”尚书,这是雍正极为高明的一招。

还有个在外拥兵的“大将军”、自己十四弟胤禵呢,雍正命令他回京奔丧。结果胤禵回来后,雍正叫他留住在遵化的景陵(康熙的陵寝)等待大祭,后来封胤禵为郡王,限制他在景陵旁的马兰峪居住,这是变相的拘禁了胤禵。

胤禩的另外一个赞助商皇九子胤瑭呢,被雍正派往西宁,这好像是让他接手胤禵所留下来的兵权?雍正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名义,这反而更像是一种“充军”。

皇十子胤娥,是康熙指定的正黄旗满、蒙、汉三军总管,雍正想了个点子,让他去护送哲布尊丹巴一世的灵龛(kan)去喀尔喀。走到途中的时候,雍正叫他到张家口暂时居住,结果在雍正二年给他安了个罪名“私自禳寿”,将他押解回京,关在牢里(直到乾隆时才被释放)。

皇长子胤禔呢,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圈禁,现如今雍正命令继续圈禁,不予释放。

这样一来,胤禩在朝中地位虽然最高,但却是个光杆司令。

至于胤礽的派别呢,大臣们早就被打击的不在朝中,胤礽本人早被康熙圈禁了,支持者还有皇三子胤祉呢,也被雍正派去遵化“守护景陵”了。

在这样的雷霆手段之下,雍正的天下可以说安详一点了,但是他觉得还是不够,需要进一步处理。

雍正三年七月,皇九子胤瑭在西宁被捕,罪名是陕西有人背后叫他“九王爷”,雍正四年四月,他被雍正改名为“塞斯黑”(狗),罪名是用密码和别人通信,押解回京的途中,暴卒。

胤禩本人在雍正四年正月被“削籍离宗”,二月被革去王爵,改名为“阿其那”(猪),圈禁在宗人府,九月就死在狱中。

胤禵在雍正三年三月被降为“贝子”,雍正四年五月,禁锢在寿皇殿(知道乾隆时才被释放)。

胤祉在雍正八年五月被禁锢在景陵,在雍正十年闰五月死在狱中。

皇八子胤禩在康熙还没有死的时候,先后获得过大学士明珠和明珠之子揆叙的帮助,但是明珠死于康熙四十七年,揆叙死在了康熙五十六年。这两个人的死,和胤禩的失败不无关系。

雍正即位痛恨揆叙,甚至不惜在揆叙已经死了的时候,与鬼作对,追夺揆叙的官爵,并且下旨在揆叙的坟前立了一块碑文“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另外的一个胤禩党人阿灵阿,也和揆叙一样,碑文写道“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阿灵阿之子,也被雍正强行圈禁在阿灵阿的墓地,两年后杀掉。

雍正的母亲是一个妃子,叫“德妃”,乌雅氏,满人。雍正之前一直稳稳做事,但康熙对外表现方面并不属意雍正,反而看起来将胤禵更加作为培养的人选,提拔为“抚远大将军”,希望在青海、西藏立下一些功劳,取得声望。

这实实在在的引起了雍正的记恨心,胤禵一向懦弱,也没什么野心,只会举荐皇八子胤禩,如果他知道要去拥护和自己同母的胤禛,或许下场不会这么惨(这不是作者以历史的如果来胡说、皇十三子胤祥的案例就摆在那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