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锻炼的重要性666(2 / 2)

2,拳套动作形态

杨禄禅从学于陈长兴老架陈氏太极章,以陈氏一路为蓝本,逐渐形成了杨氏太极拳体系。杨禄禅到北京传拳。

为了适应大众健身学习的需要,开拓了改编拳套,再经过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子,最后由健候三子澄甫定型为大架子。

使太极拳成为动作好张大方,无跳跃发力,流传最广的杨氏太极拳,其它架势的杨氏太极拳,由于其动作难度,或其它原因,并没有广泛流传。

其中,得传于杨禄禅和其次子班候所传小架子的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它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风格与杨氏同一趋向的太极拳。定型为吴氏太极拳。

武禹襄,曾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经李亦畲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氏太极拳。

拳架动作形态上有了独到之处,在拳套编排结构上类似杨氏和陈氏,但动作形态上高度抽象概括。

它们仅以“起,承,开,合”其至“开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强调开合虚实,架式紧凑,独树一帜。

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又向郝为真学习武氏太极拳,参合三派之长,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突出进步必跟,退步必撒,开合相接的特点,定型为孙氏太极拳。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氏太极拳的地位,广泛开始传播动作螺旋缠绕,松活弹抖,有顿足发力的陈氏太极拳。

纵观五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以一路为主,其它四氏太极拳,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顺序,谱名,动作名称。

在动作形态上,几个主要流派,都以扩大或缩小动作原型为手段,创造自己拳势。这和几个流派创始人的自身条件,和习拳根基有关。

如个人身材,学识等,杨澄甫定型大架,与其身材显然有关。孙禄堂擅长形意,八卦在孙氏太极拳中显而易见。武氏取法舍形,主敬主静,没有脱离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普及推广期

1、重要著作

在太极拳史方面,首推唐豪,徐哲东等人的大量研究考证。

出版著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后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最后合订为《太极拳全书》。

以后,特别在80年代后又有大量的书籍出版。

从1956年起,原国家体委开始编制简化太极拳剑,到1979年编制完成了简化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等。

在1989年以后又组织专家编写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综合42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竞赛套路等,竞赛性质的太极拳套路,这些套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2、拳套动作形态

这个时期,各氏太极拳在拳套编排上没有大的变动,国家新编各氏太极拳,也多以传统太极拳为蓝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