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故事的积累529(2 / 2)

17,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当时: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正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出自《列子·汤问》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命叫伯牙,姓俞。他非常精通音律,琴艺特殊高超。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

他的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还不能够地表达对各种事物的本身感受。有一次伯牙回楚国探亲,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

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他面对清风明月。伯牙不由得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弹奏起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

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头戴着斗笠,身上披有蓑衣;后背着扁担,手中拿板斧。

伯牙暗自吃惊,他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

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想不到他竟然对答如流。

不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伯牙唯恐他只是装腔作势,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

一曲弹罢,樵夫赞叹说:“弹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凝神思索一阵,又换了一曲,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

樵夫听后说:“真妙!我好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河水!”只这两句,伯牙认定这个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

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没问先生大名?”

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当晚,二人喝酒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亮了,船上的水手收拾停当,准备开船,锺子期也起身告辞。

二人挥手分别,心中不舍,于是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

伯牙心中惦记着和锺子期的约定,早早向晋王告了假,来到去年二人相约的江边。中秋之夜,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泊船之处,站在船头等待锺子期。

可是等了一夜都没见锺子期的身影。伯牙心知有异,第二天一早就下船去,沿着岸边一路前行,想打听锺子期的住处。

走到一个山谷前,伯牙看到路边,出现了一个衣衫整洁的老者。便上前询问附近是否有个钟家庄。

谁知老者听了竟落下泪来,问他:“去钟家庄找谁?”伯牙如实相告,老者听了更是放声大哭,说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身亡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