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该来的还是要来33(1 / 2)

宣和二年,宋江等人转战于京东路,八月,进入沂州境内。

最近这几天李麒总是醒的很早,早上起床就拿着道士给的剑法,用树枝代剑练习上面的剑法。要说这个时代与自己熟悉的古代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目前来看当属这本剑法。

武术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在李麒的印象里武术更多的是属于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但当那天晚上看到道士们与土匪大战的时候,李麒发现这时代肯定还是有些武术技巧的。

哪个男孩子没有一个武侠梦想呢?所以李麒很认真的看着这本剑谱。薄薄的一本书,约莫也就是四五十张纸。前半部分是图文并茂的一些剑法套路,后面的小半部分则是类似于经文一样的心法。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类似内功一样的东西?看着手中的书,虽然很想知道,但是道士给自己的时候也没跟自己说说,所以就只是照着前面的一部分练习一些简单的劈砍套路,虽然套路很简单,却应该是真正有实战经验的人总结的剑法套路,熟能生巧之后应该能够极大的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

练完剑法就看书了,经典的《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都是必看书目,不知道因为后世学过里面的内容的原因,还是现在的李麒脑子好用了不少,大部分内容都能很快记住。

小囡囡也该到了蒙学的年纪了,李麒从书店里发现了《百家姓》《千字文》,却没发现《三字经》,当然,这难不倒李麒,过去跟儿子一起背了无数遍,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

一边背诵,一边默写,李麒现在需要熟悉宋朝时期的繁字体,还有毛笔字,习惯了硬笔字的写法,忽然改成毛笔字感觉字都不会写了。默写一部分就教着小囡囡背诵,三个字的句子小孩子背起来很快,几天时间就能够背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比自己儿子当年背的快多了。

等到后面的宋朝之后的朝代便要裁剪了去了,这样剩下的就是很好的蒙学知识了。再结合《百家姓》与《千字文》学习下来,相信就能很好的启蒙教学的作用了。

仿佛回到了家一样,李麒看着小囡囡板正的坐在小石凳上背诵三字经的样子又想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哎,真的回不去了。背完诗就开始缠着李麒给讲故事。很多时候李麒一个故事跟另一个故事总是讲串了,但是小孩子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英娘最近不怎么过来听故事了,因为最近小饭馆的生意格外的好。原先的时候每天能有个几人来就不错了,这两天却每天都是络绎不绝,而且大部分都是厢军。英娘有时候都有些忙不过来了,李麒就每天早上帮英娘上早市上买点菜什么的。

李麒倒是不怎么惊讶现在有早市,当年初中课本里面就有介绍,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已经出现了草市。早上很早有些村里的人就会推着车子进城里叫卖,后来在南城门口就渐渐形成了一个市场,且每逢五逢十还有较大规模集市,比之城里的草市规模要大不少。

这天李麒照常到集市买菜,走在路上却发现城里多了很多人。有些用牛车或马车拉着物资,很明显这是家境相对较好的。更多的人则就仅仅是背着一个布包,脸色恓惶,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没有好好休息。

这一看就是逃荒的,不过这忽然之间也没啥灾祸怎么就忽然多了这么多逃荒的?李麒走到一个正在路边歇脚的人身边询问,“大哥,看你们都是上哪去啊?这是闹了灾荒了?”

歇脚的汉子抬头看了看李麒,“北面闹土匪了,县里大小官员都跑了,土匪进了城,我们都是从那边逃过来的。”

果然,宋江这伙人还是来了,不过很奇怪啊,一伙盗匪怎么就能攻城略地了呢?这些地方上的官员怎么就敢一跑了之?李麒实在是有些不明白。

不过想想宋朝一直以来的重文抑武政策,这一切又能够想的通了。太过打压之下,军队肯定会越来越差劲,打了胜仗不能得到褒奖,还要承受打压,那肯定没有人会再卖力气。

买了几样时鲜蔬菜,又割了些猪肉,李麒便回去了。刚回到饭馆,就看到屋里已经做了两桌子人了,要说这两天人确实不少,但是像今天这样这么早就来了这么多人还真是少见。

还没进屋就听到几人在说话,“听说北边州县大都没怎么跟宋江他们交手啊,甚至有的地方早早就给他们送上粮草,让他们饶过自己管辖的地方。”

“难怪呢,听说这伙人统共也就几百人罢了,能打的也就是百十来号人,剩下的大都是凑数的流寇罢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