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成本核算是个大问题78(1 / 2)

俞衡并没有夸张,火车跑一个晚上,不光能到大连,甚至能到首都。

蛟河县的基础建设,本来就是一塌糊涂,没有这些港商来投资,也得进行城区改造,这是不可逆的,年轻人返乡之后,缺少的职位不是一个两个,得成千上万记。

县里从上到下,都在想如何解决这些返乡年轻人的出路。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决,来一个大型生产工厂就能摆平,都不用县里解决上下游,工厂建成运转,小半年之后,市场会催生出上下游企业。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魅力!

可就是第一步最难,得把这些港商拉到蛟河去。

“俞顾问,你的想法不错,可任何工厂都聘用一万名工人。”

“据我所知,大陆的公营工厂,就跟独立王国一样,生产衣帽鞋袜的利润,可养活不了怎么多的人,就算把袜子卖日韩欧美,利润也会少得可怜。”

“合作可以,帮助家乡做一点贡献也可以,但我们是生意人,生意就是以盈利为主。”

李生笑着把想法说了出来,他内心有点意动,他的确需要把生产工厂外移,因为香港的用工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大家对香港有误区,香港从一开始就是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地区,五十年代,有钱人去北角喝顿酒,就能花几千块,但同时代华人政府雇员工资是二百多块。)

(八十年代初,香港人也是进血汗工厂,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赚了两三千块。)

(香港崛起是城市转型,成为金融城市,旅游城市,人工一下子就上来了,现在日韩旅游,香港上海都是第一目标,这两座城市在日韩旅客心中的地位不同。)

可是把工厂挪到东北,实在是太远了,漫长的冬季,就够这些人喝上一壶的。

再说大家虽然祖籍是蛟河的,但从小在香港生活长大,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都是广府风格,香港风格,对这座城市实在是人生地不熟。

所以,广东才是这些港商的第一目标,其次就是首都和上海,其他地方不考虑,再说,广东现在发展迅速,根据香港的经验,地价肯定会起飞,一举两得啊!

“利润薄,并非是一点好处没有,周转率高,市场占有率高,轮船笛一响,财源广进。”

“我知道各位的第一目标是广东,可这也意味着,大家的投资资本高,想要拿到最优惠的条件,少了一千万,应该是谈不下来,投资太高了。”

“可蛟河不一样,生产运营交给投资方,县里面只会派出一名董事代表,以场地、机械入股,县里面占四层,其他六成交给投资方。”

'根绝我的计算,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百万外汇券,就可以把这七家公营工厂收入囊中。'

想投资深圳的人多了,可不缺少这些来吉林的小虾米,这些人是小游资,借着观光团的名义,全国各地的走,看那些城市适合投资,哪些行业还没有饱和。

一百万外汇券不少了!

这些烂包袱,县里面早就想甩干净了,况且还保持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可以在里面持续盈利。

这要是能谈成,张荆山轻松升一级。

当然,这对俞衡也有帮助,他一直都在思考,自己的活鱼店,应不应该直接一步到位,变成综合农贸商店,但一想到要跟供销社打擂台,就有点胆怯,还是一步步的来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