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有话直说35(1 / 2)

俞衡不知道自己的分析是对是错,即便自己拥有四十多年的先进意识,也不敢说能赢过市场。

但他可以确定一点,苦行僧般的生存方式,不适合中国人,或者说不适合人类,吃香的,喝辣的,穿的好,住的好,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就是他的理论支撑。

况且广播电台新闻天天都在播报物价上涨,这波物价趋势,平头老百姓都看出来了,人民商店里都是工人老大哥们,他们都准备将口袋中的钱花干净。

这时候进军养殖业,是天时地利人和,没道理会赔钱。

至于说俞老大,俞老二只要地,不掺和家里开养殖厂,不能说是错,只能说是眼界不高,看的不远,加上抗风险能力太低,一个不小心,就会倾家荡产。

俞衡即便是找到了解决精饲料的门路,也还是决定跟村部合股的原因,对外身份是一方面,最大的原因是,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

信用社的头头脑脑,不会来找老俞家的麻烦,只会去找村部,找刘书记,让他来解决问题。

父子二人来到刘书记,看院门是开着的,但还是用力地敲了两下,表示有人到访,等了两秒钟,才抬脚迈步往院子里走。

走到一半,就看见房门开了,披着衣服的刘书记,趿拉着鞋,从屋里走出来。

“老俞大哥,怎么晚了,您咋来了?”

“还带三小子一起,您二位是有事儿?”

今天月亮很亮,俞家老三手上拎着的袋子,刘书记第一眼就看到了,前两天他就收了老俞家两瓶酒,但事没给办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地是村里人的命根子,分的公平,还有人去乡里告,去乡里闹,这要分的不公平,早就闹翻天了,两瓶好酒,实在没法让他承担如此大的风险。

今天晚上,老俞大哥又拎两瓶酒,要还是地的事,死活不能收下,这情不能越欠越多。

“有几件事,需要刘书记您老点头。”

“既然有事,咱们去北屋说,我小闺女回来了,带着小外孙女,您别挑理啊!”

“哪能啊!都是乡里乡亲,书记您先请。”

刘书记的小女儿回来了,准备回娘家养月子,刘书记自己在屋里都不方便,这两个外姓人更不好往里面领,只能往北屋去,他现在也住北屋,说话聊天也方便。

跟着刘书记进北屋的俞家父子,分位置坐好,俞衡直接把袋子里的两瓶老白干拿出来,往桌面上一放,表明自家的诚意。

送礼是一门大学问,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

准确的说,不是不会,而是不敢。

诚意不能只在嘴上说,许诺事后给,你是恳求方,得先给诚意,可人都有自己的算计,万一这事办不成咋办!那送出去的礼,不就打水漂了!

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想了半天,只能想一个稳妥的办法,那就是事后一把清,可事情大多数都坏在了事后算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