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十七 山海关吴三桂”27(1 / 1)

吴三桂的的先祖本是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大约在他祖父时,迁居山海关外的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有学者推测是经营马匹贸易。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或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生于中后所。

吴三桂出身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吴三桂的生母不详,吴襄奉旨调进BJ,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祖大寿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壮大。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吴襄携带吴三桂随征,不离祖大寿左右,如己巳之变期间崇祯帝传召袁崇焕与祖大寿时,祖大寿就只带了吴三桂一人随同进京。

吴三桂少年时,有一天吴襄率数百人出城侦察,突然与大队后金兵遭遇,后金将领实行围而不攻的战术,迫其投降。吴襄无意投降,却无法突围。祖大寿凭城楼远望,知后金兵势大,明兵出击,如以卵击石,俏遭全军覆没,丢失城池,将犯不救之罪。吴三桂见父亲被围,心急如焚,便跪着在舅父面前,请求发兵为父解围。祖大寿说:“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归!”吴三桂请求再三,祖大寿就是不答应。最后,吴三桂痛哭流涕地说:“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寿答应。吴三桂随后率家丁二十人,出城救父。吴三桂左右各置一将领,自己居中,分十八人为两翼冲阵。后金兵见明兵极少却敢轻易出战,很是怀疑,便闪开一个阵口,将吴三桂二十人裹入阵中。吴三桂驰入阵中,连续射出两箭,后金兵应弦而倒。后金一员将官拥旗向他冲来。吴三桂一箭射中,这员将官从马上跌落下来。吴三桂急驰近前,下马割取首级。不料此人受重伤未死,他眼看吴三桂举刀之际,抽出随身的短刀,奋力跃起,朝吴三桂面部刺来,吴三桂被砍中他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他顾不得伤口,手起刀落,将这个将官的头砍了下来,并将后金将官仍在地上的红旗撕下一块,把鼻子裹起,飞身上马,找到了父亲。后金始终怀疑明兵以少冲阵,可能是诱敌之计,不敢用力堵截,加之吴三桂冲锋在前,来势凶猛,锐不可当。于是,吴三桂带领明兵冲出。后金兵怕中诱兵之计,不敢追赶。

吴三桂返回城下,祖大寿已亲自出城迎接,看到他血流满面,不禁对外甥发出赞叹。吴三桂下马,向祖大寿跪拜,忍不住哭了起来。吴襄站在旁边说:“要不是我儿舍命相救,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祖大寿抚摸着吴三桂的肩背,说:“儿不要忧虑不富贵,我马上题请超擢!”关宁援兵太监高起潜是吴三桂的义父,他得到三桂救父出围的消息,说:“真是我的儿子啊!”吴三桂的鼻子也留下了轻微疤痕,以后他每当与人谈话不投合时,就用手“自扪其鼻”,这个习惯保持了终身。

吴三桂堪称美男子。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弥漫着水气的杏花春雨的江南;他本人却是在风霜凛冽的辽东长大。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溶进了他的气质。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白皙的面庞上两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条挺拔的鼻梁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汉的英风飒气。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间那股端凝沉稳之气,竟如深潭静水,滟潋袭人。

古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延陵将军美丰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沈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

年少成名的吴三桂曾在BJ短暂逗留。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有着传奇经历而又风姿俊逸的他几乎引起了轰动。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们都以结识他为荣。他兼粗豪与文雅的气质使名动京师的大诗人吴梅村十分倾倒,为他留下了“白皙通候最少年”一句。郭垣也说:“魁伟俊材人也,自幼在戎马行中,军略超众,髯须长大,乃贵人相也。

有一年,吴三桂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

1608年,其父吴襄在崇祯一朝担任辽东总兵,而吴三桂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后来,其父吴襄又娶了辽西望族祖大寿的妹妹,因此,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和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此后,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武举,从此,吴三桂跟随吴襄和祖大寿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吴三桂随舅舅祖大寿和父亲吴襄收复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在遵永大捷中立功,七月授守备。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在邮马山之战中立功,升游击。五月,被辽东巡抚方一藻咨补为游击管辽东兴水堡备御事。六月,为平息山东登州(今SD省蓬莱市)参将孔有德等发动的吴桥兵变,吴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东,最后孔有德从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吴襄恢复了总兵职务。吴三桂也在这次平叛中立功,于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加副总兵管事。四月,调任管辽东骑兵左翼右营游击事。十二月,以收复登州之功,加都督佥事衔。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中后所叙功,加署都督同知。

明军与多尔衮所率的清军在杏山(今LN省JZ市杏山街道)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

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正好赶上春节,他们便“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将粮运去。此项任务交由三桂完成。正月初二、三两天,以牛骤驴车三千四百辆,装米一万五千石。初六日,吴三桂亲自“督运米车”出发。此计果然躲过清兵的监视,于次日中午顺利到达锦州。当即卸车,至当天晚上二更时分全部卸完。八日,空车又安全地返回宁远。此次运来,往返“并未遇警,绝无疏失”。至初九日,清兵才有觉察,出动二万余骑分为四股追击,企图夺粮,遭到沿途守护的明军炮击,一无所获。五月,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兵出关援锦州,吴三桂作为八总兵之一随行,只有他与白广恩、马科敢战。四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松山东西石门处展开了一场激战。居左翼的三桂等率部迎战,“鼓锐当先”,直冲十余次,“兵气强劲”,阵斩清骑兵十人,挫败了清骑兵的攻击。战斗结束后,洪承畴将有功人员向朝廷呈报,把吴三桂列为首功。皇太极听闻洪承畴来驻松山,亲率大军将其包围。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奉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命,让诸将突围,到宁远取粮。吴三桂听从蒙古降兵的意见,故意从大路走,果然杀出重围,率大部队奔至杏山城,其他明军或被清军杀死,或被海潮淹死。吴三桂和另一总兵王朴料定杏山不能守,又赶紧逃回宁远,途中遭遇多铎所率清军截击,损失惨重。逃到宁远的明军中,只有吴三桂保留的兵力还能成建制。崇祯帝加吴三桂提督衔,让他反击清军。

1630年,吴三桂随祖大寿和吴襄收复被后金军所占据的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谢谢史称“遵永大捷”,吴三桂因功被明廷授为守备,此后,吴三桂在与金军的作战中英勇拼杀,屡立战功。

1639年,在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推荐下,吴三桂被崇祯帝授为宁远总兵。

1641年,清太宗皇太极发兵围攻祖大寿驻守的锦州,崇祯帝为了救援锦州,挽救辽东危局,派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位总兵共十三万精锐,赴锦州与清军会战,此战,历时两年,期间,只有吴三桂、白广恩、马科敢战,最后,皇太极亲自率军切断明军粮道,致使明军因缺粮大乱而惨败,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也举城投降,吴三桂则逃回宁远,战后,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

皇太极命多铎率军进攻宁远,但遭到了吴三桂的重创,清军被迫撤退。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他的外甥吴三桂,却被吴三桂回信拒绝,同年,皇太极第五次入塞围攻BJ,此战,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但吴三桂到达BJ后,清军已退军,但崇祯帝还是感谢他来BJ勤王,并在武英殿宴请吴三桂,还赐给他尚方宝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