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慕贤名圣人拜访(27)(2 / 2)

孔子道:“叶公担任叶邑长官,可是我看叶邑都城大,可是国家小,以较小的面积与人口,供养这么大一个城市,百姓的负担肯定会很重。这是不正常的。时间长了,民众容易产生背叛之心。所以要实行更加优厚的惠民政策,让百姓的负担减轻,生活富裕。这样的话,近处的百姓高兴,远方的人自然会来归附,这样国家就会壮大。国家壮大了,就能避免灾祸的发生。鲁国有三个大臣把持朝政,这三个人团结起来,贤能之人不能来到国君身边,国君受到愚弄却没有办法。只有选用贤人,才有可能避免灾难呀。齐景公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随随便便地把大量的财物赏赐给别人,时间长了,国家财力肯定要亏空的。国家财力空虚,不是就危险了吗?所以说要节约财力。”

子贡道:“夫子高见,我明白了。”对孔子更加敬佩。

叶公问孔子如何执法才能够令天下太平。孔子答道:“执法有五戒。一戒枉法,如果遇见疑难案件,一定要认真审理,查清缘由,切莫胡乱判案,产生错案,致使公平不在。二戒徇私,如果都以私情为上,则谈何法令可言?故此,王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此为执法之本也。三戒受贿,贪婪是人生之大忌,更是为官之大忌。如生贪婪之心,则必生枉法之念。清廉为官,则人民爱戴,百姓敬仰,千古传诵。四戒滥用刑罚,刑罚胡乱施用,必然产生冤案。百姓敢怒不敢言,社会岂能太平?五戒不能正直为官。为官者,必有正直之心。秉持正义,一视同仁,此为正直。有权有势者作奸犯科,即使得罪权贵,也要严格执法。明确了这五戒,何愁社会不能治理好呢?”

这一日,孔子遇见叶公,见他脸色不悦,似有心事,上前搭话:“大人忧愁显于脸上,不知为何?”

叶公叹道:“夫子有所不知。叶邑受我教化,民风多有改善。然仍有不法之徒,违犯法令。”

孔子道:“究竟为了何事,不妨道来。”

叶公道:“有一老人,前日竟将别人家的羊据为已有。幸亏儿子举报,我这才将他惩处。严加杖责,关于牢中。”

孔子道:“儿子举报父亲?此举有悖于孝,万万不可传扬。我看大人应该惩治那个举报父亲的儿子,如他所为,父亲有错,儿子举报,天下岂不大乱?孝还能在哪里呢?”

叶公不禁愕然:“可是如果惩处了儿子,以后再有违法之事,谁还敢来举报呀?”

孔子道:“可是违背了孝道,岂不是没有了人伦,天下又能够太平吗?”

孔子此言一出,许多刚才还在为叶公惩处父亲一事叫好的人,现在都糊涂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就是孔子的弟子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力坚道:“当今乱世,教义全失,仁义不在,不用重典,天下必乱。夫子之言,于治国无功,反而有害。”

叶公道:“但夫子之言,也不是没有道理。法律虽然是约束人们的一种手段,可是道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自古以来,道德就是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人人都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必然是一派太平景象。还需要用法律去约束制裁人们吗?可是当今乱世,仁义早已不在,道德又在哪里体现呢?纵观当今社会,为了争夺王位,儿子可以杀死父亲,兄弟可以杀死哥哥,叔父可以杀死侄子,君王还是君王吗?为了争夺权利,做臣子的可以杀死君王,可以迫害忠贞的大臣,可以欺压善良的百姓,做臣子的还是臣子吗?而父子之间,没有了伦理的也不在少数呀。比如说,当父亲的可以把儿子的媳妇抢过来,据为已有,如此,还能有什么道德伦理呢?咱们初来叶邑之时,社会岂不是一片混乱?不仅没有法制,道德更不知道在那里。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化与治理,才有了今天人人知礼仪、守法纪的局面。其实,法律制裁与道德约束从来都是相容的,是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这样才能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呀。”

力坚道:“大人所言,让我明白了。看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

一日,叶公单独遇见子路,非常客气地请他喝茶。叶公道:“夫子学问渊博,又走访过许多地方,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你们弟子的眼中,夫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够说说你的看法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