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战乱平惠王复位(41)41(2 / 2)

宁徐徐道:“大人,我有一言,但有犯上之嫌,还请大人恕罪。”

叶公道:“两位保护惠王,功劳不小。有何事,尽管说来。”

宁道:“国家大乱,虽然说是奸贼所使,但也是我王忠奸不分,偏信白公所致。白公叛乱,子闾被杀,惠王被囚,国家急需一能人处理国政,安抚百姓,稳定边防,使国家安定。近日大人进入郢都之后,救济百姓,整治社会,百姓感念大人的恩德。大人的贤名,如日如月,实乃千古未有之也。那些在郢都混乱之时,各自逃命的王公大臣,自会感到羞愧不已。大人乃庄王之后,出身王族,治理叶邑有方,四海皆知,人人称颂。因此,我们推举大人担任国家之主,使得国家能够稳定,百姓安居。”

叶公道:“此事万万不可。我远居叶邑,只是因为白公叛乱,不得已进兵都城,平定叛乱,原无半点私心。今白公已平,天下已定,我岂有非分之想?”

宽道:“大人,自古以来,贤者有其位。大人守卫叶邑多年,使叶邑从一个偏远的小邑,成为一个百姓富足、兵强马壮的大城,担负着保卫楚国北方安全的重任。多年以来,其它诸侯虽然有窥伺我国之心,却畏惧大人的名声,不敢有所行动。大人治理国家,在诸侯之中,颇有威名。如今,楚国遭受动乱,君臣四散逃跑,国不成国。能够一呼百应,整治乱局,唯有大人是也。大人称王,必将得到万民响应。以大人之力,治理国家,必将会使国家重新振兴,恢复我楚国的大国威望。所以,为国家计,请大人考虑我们的提议。”

叶公道:“国有君,我定当尽力辅佐国君,使国家振兴。君为君,臣为臣,为臣的怎么可以超越自己的地位呢?”

宁与宽再劝,叶公坚决推辞:“尔等以后,再不要说这样的话。辅佐大王,恢复朝政为要。”

却说针尹固帮助叶公,平定了白公胜之乱。这一日来见叶公,道:“大人从叶邑,率兵来到都城。一路上,百姓莫不欢呼响应。率领叶邑士兵,平定叛乱,安定都城,功劳甚大。百姓经历战乱,多少人家破人亡,资财尽失。大人取府中财物,安抚百姓,百姓莫不以大人为恩人。如今都城之内,人人都在传诵大人的功德。更有诸多人等,皆愿推举大人担任楚国之王。以在下之见,大人如果称王,必然拥护者甚众,而楚国从此自然可以安定。如此何愁国家不兴?楚国不强?”

叶公道:“我从来没有称王的心思,只是尽到一个臣子的职责而已。况且当前,正是需要安抚百姓整治社会的关键时期,我怎么能够再次使国家发生大的变故呢?”

针尹固道:“我朝自建立以来,开拓疆士,从五十里的小国,到如今方圆数千里,皆历代国君所开创也。特别是庄王时期,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国家,取得称霸诸侯的地位。名声可谓在众诸侯国之上。大人出身楚国王族,本来就是庄王之后。如今大人执掌朝政,为一代楚王,也是名正言顺。况以大人之威名,敢有哪个诸侯国不俯首听命?请大人斟酌。”

叶公道:“我意已决,不会为了王位而乱了君臣之礼。请不要再劝我了。”针尹固见叶公意志坚决,一定不愿称王,只好退去。

叶重道:“父亲,当今惠王昏庸,社会混乱,民心不稳。而您率叶地之众,平定叛乱,稳定朝纲,安抚百姓,使得郢都重新安定下来。四境之诸侯,也不敢轻举妄动,此皆父亲威名所使然。”

叶公道:“朝中大臣多数被杀,惠王又不在朝廷,自然民心不稳。我带兵来到都城,本来是为了平叛,叛乱已平,万事已定。我如果趁机夺取王位,那我不是成了白公一样的人了吗?如此则忠孝节义不在,必将为天下人所不齿。况且,自古篡位夺权者,没有好的结果。灵王弑杀楚郏敖而登上王位,为一国之君,从此以后,驱使士兵东征西伐,满足于征战之功。同时,又大修宫室,招纳天下美女,纵情享乐,结果仅在位十二年,就被推翻,置身荒野,随从逃散,落得个吊死于郊外的可悲下场。平王使诈,起兵反叛灵王,逼迫公子比、公子晰自杀,最终取得王位。可是因为用人不善,导致奸臣误国,太子建被驱,忠臣死于非命,数年之后,竟然被开棺鞭尸,弃于荒野,岂不悲哉?做臣子的,做好自己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有非分之想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