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老王(2 / 2)

不论商人们在面对电商来袭时的心态如何,大抵都逃不过“焦虑”一词。他们是实实在在的焦虑,甚至有些无可奈何。

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为啥那么多人都喜欢跑到网上去买东西,那玩意真的靠谱吗?

也有生意做的好的实体店,但人家确实是有点名堂,不是谁都能模仿的了的,讲究的就是一个特色,另外一个服务也到位,体验感又非常好。

城南的一家卖特色泡面的,日营业额能有上千,是一对小夫妻开的店,不仅服务态度好,面也煮的有特色。他们从岛国和玉米国进口各种花里胡哨口味的泡面,再加上自己的改良,成本三元的敢卖十三,别说,客人还挺多。

失败的例子也有,从阿三那里搞来的咖喱味炒饭,没几个人愿意吃,加上改良又不接地气,国人没几个愿意拿手去抓饭吃。

商人们普遍觉得生意不好做,还是铁饭碗香味扑鼻,可又有几个有实力能考上编制,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如何才能做好生意,又如何才能做大做强,这都是有诸多愿意的。

孤苏皓也不愿意把钱过多投入在生意上,他清楚的知道,能够借助别人的力量的时候,尽可能的借力打力,投资是一个无底洞。如果把自己辛苦所得的300来万投入资本市场,十有八九会打水漂。

投出去容易,想要赚回来就难了。

投资房产是相对最稳的,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广宁的房价一天一个价。广宁的第一个全设施楼盘开盘价1200元每平,价格一出来纷纷被广宁人吐槽:想钱想疯了,两个月后价格飙到1477元,这下更被广宁人认为这价格已经到顶了,谁要是再接盘,恐怕就是脑袋瓦特了。

这个时候要是有人说:这才哪到哪?十年后,这个楼盘的均价将会是12680元。

不过,现在说这,没人会相信。打死,也不会相信。

孤苏皓家的邻居老王,国企上班,月薪860元,孤苏信也曾和他调侃过让他贷款去买一套房子。

老王觉得房价已经到顶了,就如他的头发谢顶一样,没有机会再长出来了。

孤苏皓觉得头发虽然会谢顶但房价是没有顶的,这两件事是两回事。

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钱,大多数人都会瑟瑟发抖,一套120平的房子,均价1440元,全款总价是17万元,按照百分之30的国企员工首付优惠来计,首付需要5万元。实话实话,普通人想要一次性拿出5万元并不容易。

主要是老王没有主动向孤苏信开口借钱,几十年的老朋友,只要老王开口,孤苏信还是愿意借钱给他这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的。但孤苏信知道老王极其要面子,于是也就不敢主动提出。

任何时候,买房子都是最划算的投资。其实老王也不是没有想过买一套房子,三年前自己看中的那套房子每平均价只有不到千元,现在的价格让他非常为难。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少有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少有人能预测未来十年房价的走势,除非此人来自未来。

孤苏皓决定帮助老王,不为别的,只因为在上一世孤苏皓曾在老王家里白吃了六个月饭,老王对待孤苏皓非常照顾,就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一世的老王在一次意外中被夺去生命,后来家庭陷入困境。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孤苏皓觉得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帮助老王一家是积德行善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隐形的天使投资,如果真如剧本那样,老王不幸离世,好歹还能给家里留下一笔遗产。到那时,他的后人也会记得这份恩情。

“现在这社会,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没有人帮衬会很难。”

“还是得靠朋友帮衬才行!”

这是老王常常感慨的话,可老王的朋友都是工薪阶层,没有几个是有钱的,他也有自知自明,从未主动借过钱。

孤苏皓想在一个合适的契机把钱借给老王,同时这也是为了报答老王曾经对自己的恩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