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人间清醒(2 / 2)

王仲端咽了口唾沫,然后闭上了眼睛,心里默念起来。

原主原主UP!

原主原主上线!!

内心千万次的问后,总算找来了原主脑海里的记忆。

这段源于《尚书·汤誓》,说的是伐桀之前,商汤誓师称,有军士抱怨自己决意征伐是不体恤众人、褫夺农时的表现。

而商汤则一意孤行,再三申明夏桀的罪行和征伐缘由、决心,并威胁士众如不用命则株连其子。

而“若夫事未济则从而惧……”正是夸赞商汤这特有的品质。即在兴师之初、在众人尚有疑虑而反对时,果断坚持独断并获得成功。这种品质是商汤这样的“制众人”者超越众人的地方,也是其能令众人信服的原因。

若不能像商汤这样,而是在事情开始之初,就顺应那些反对的人而放弃自己的坚持,则和普通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有了这段记忆帮助解读,王仲端豁然开朗。

这无非就是个如何对待反对意见的问题嘛!

Soeasy!

他内心开始编排起来。

王安石已罢相,神宗皇帝亲自主推新政,但又任命了比如吕公著等反对派官员,说明他并不主张一昧打压旧党。

王珪能做独相这么多年,在揣摩圣意上,一定能体会到这一层。

那只要自己的立意能接近赵顼,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就一定能让王珪眼前一亮。

因此,主题应是善待反对者,理性听取不同意见。

“凡行大事者,疑者必众,异论纷纷起矣。”

王仲端正了正声,首先肯定了干大事反对者必然多这一正常现象。

“然疑者尽谬乎?称善者尽无误乎?”

然后他提出了一点,怀疑、反对的人就真的全错吗?支持的人就真的全错吗?

“岂非商王善断,明辨其大义,知伐桀乃顺天道、存公理,故独断专行,果断之以济功,其异于众人也远矣,此其所以为汤也。”

接着,他又举了个反例,以《尚书·仲虺之诰》中仲虺夸赞汤“改过不吝”的内容,提出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探索、集成推进,像商汤这样的圣主,也是会听取反对意见的。

随后,他又进一步阐释道,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中,排除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剩下的可能才是发现真正问题的人,才是能够提出措施,完善新政的人。

而那些一昧赞成,高唱赞歌的人却很有可能是那些媚俗迎上,趋炎附势的势利之徒。

因此,如何对待反对者,如何面对不同的声音,才决定了一场系统性改革的成败,才预示了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

这一通高论下来,简直说到王珪的心眼里了。

在他看来,王安石的罢相,就是因为他的执拗。

新法推行的不利,也和用人的失败密切相关。

虽然都是新党,在王珪看来,吕惠卿、蔡确这都不是什么好人,可这都是王安石自己提拔的啊!

而旧党所提的新法弊政之处又当真都是污蔑,是泼脏水吗?

青苗法、保甲法等带来的腐败难道真的都是旧党的造谣吗?难道真的那么完美,就没有改进的空间吗?

王珪想着有些感慨,他这个世人戏称三旨相公的圆滑背后更多的是活得通透的“人间清醒”。

当然,现在让他极度不清醒的,是他面前的这个次子。

本以为这是个荒唐不经的衙内,本以为他这曾经的胸中经纶早丢到烟花柳巷的垃圾堆里去了,本来已经对他彻底绝望了,可没想到,他不仅依然能提笔著文,而且居然也是这般的“人间清醒”,依稀还有些当年那个少年郎的样子?

想到这,他抬了抬手,示意去吧。

王仲端便想得了特赦一般,胡饼也来不及再拿,一溜烟地跑了。

“爹爹。”王仲端刚走,王仲修不知从哪冒出来了,对着王珪说道,“我说二哥行吧?”

“哼。”王珪没张嘴,咬着牙哼了一句,“但愿是如你所愿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