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妖兽、精怪、体修20(2 / 2)

却说,妖力为何?内力和元力又到底有何区别?此还要从妖兽讲起。妖力乃妖兽方有,类似于修道者的元力。

修道界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地气冲府灵智生。所谓妖兽,即野兽吞吐日月精华有成,从而牵动大地地脉精华,进而可吐纳天地星元之气自主修炼,灵智顿生,方可被称之为妖兽。道行高深,已可化形的妖兽,则被称之为大妖或圣妖,也就是四阶妖兽,相当于人族道者中知命境道者。

当然了,数量极少且独一无二的妖兽血脉,一出生灵智便已开,便可吐纳天地星元之气,化作妖力,根本无需经历野兽所要经历的化妖过程,甚至有些生来就妖阶不低。

严格来讲,修道界人族道者分五种,贤、圣、至、真、达。以道境十重划分,一二重境道者被称为贤人,又叫贤者;三四重境道者被称为圣人,又叫圣者;五六七重境道者被称为至人,又叫至者;八九重境道者被称之为真人,又叫真者;十重境为达人,又叫达者。其中第五重境界因无初、中、后各期之分,属于假境,很多道者都不知所以然地达到,且很快渡过,故亦在至人之境中。如此说来,与其说修道有十重,不如说只有九重。

妖兽天生强大,体质妖力二者兼备,人族体修便是远古修士仿其而生。其只有九阶,也分五种,但与人族道者略有不同。一二阶妖兽被称之为贤妖,三四阶妖兽被称之为圣妖,五六阶妖兽被称之为至妖,七八阶妖兽被称之为真妖,九阶已为达妖。

看似妖兽无假境存在,其实不然。因为妖兽中的假境,只能被一些得天独厚且有大机缘感悟的妖类踏入。这个妖,不一定都是兽族,可以是山石、草木、江河,乃至于文玩古物、画栋雕梁、美玉琼浆、金币银两,一旦得大神通者点化,因缘际会成精,便可化妖。虽可化妖,但没有丝毫妖力,更不会丝毫法术神通,只是有灵智和一些特性而已。可一旦再次机缘顿悟,妖力由生,最低也是类似于五阶妖兽的存在,没有一二三四阶之说,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化为达妖,且个个拥有神秘莫测的法术神通。诸如此类之妖,多被称之为精怪。可即便是达妖等阶的精怪,化人依旧太难,在修道界中从未出现过,世所罕闻。

要知道,人族没有体修之前,所有人族道者于修道初期都是走的元修路子,只重元力提升,并不重体魄之修。直到远古时期一个江湖高手一次因缘际会,顿悟天机,人族体修由此应道而生,内力和元力之分从此泾渭分明。因为,人族若欲走体修之路,在而立境之前不可修炼任何元力功法,只能修炼江湖武学心法,以内力开天窍。也正因此,体修之路要比元修之路难上数十倍不止。可一旦踏上体修路子,在修道初期,体修实力便会远比同境界元修要高上许多,每一个都是狠角色,相当于一只人形妖兽。

与元修相比,体修没有身外穴脉之说,修得全部是身内穴脉,并且开得全部是常人所没有的阴阳穴五行元脉。而立境时,也没有身外元田的凝聚,体内只有一颗如妖兽般的妖丹,甚至可以如妖兽般吞吐,用来淬体,被称之为体丹。当然,体修因体魄,故而体丹所蕴含的元力,并不如同境界的元修元力多,而且也不如同境界的妖兽妖力深,甚至法术神通威力都远远逊色。不过有一点体修是远远超出元修和妖兽的,那就是体修不止能凝出一枚体丹,而是可以凝出数枚。相传,在上古时,就曾有大神通体修凝聚出过五行体丹,实力之强大,甚至可以完成越境击杀的神话。

当然了,体修固然辉煌无比,可随着修道界的没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成为了过去。如今修道界,能凝聚出两枚体丹的体修,都已是少之又少。在大商王朝内,更是仅仅只有两人而已。一是大商天子钟离扬,另一个则是大商知命境第一体修酒斧。而且最致命的是,在如今修道界流传着一句话,知命境之上再无体修!因此,即使许多大宗大派子弟能以内力开天窍,也都是选择直接放弃。

言归正传,且说剑臣回至桑下田屋后,将牛犊大小麦鹰开膛剖腹,砍作了两半。一半送往胡亮屋中后,便又转身回至桑下盘膝坐定吐纳。

每吐纳五刻钟,便歇一个时辰,方又重复。天地有道,人身有脏,养元乃修道之根本,并非想修炼多久就修炼多久。大概也因天地星元之气有限,也会稀薄,也要静养方又重生,故养元每进一层,吐纳便可多一刻钟。

剑臣养元五层道行,因此一次最多吐纳五刻钟。不过此时剑臣五脏元气早已盈满,天地星元之气根本无处可存,从口里入的最后也都从鼻孔跑出去了,根本没留下丝毫。可即使这样,剑臣也还要打坐吐纳,因为他要的只是那一丝因打坐吐纳而随之相生的感悟心境罢了,否则何时机缘顿悟,何时天窍得开。

不觉午时,剑臣起身入屋,切了斤把鹰胸肉,下了二斤面条,煮了好一顿美味鹰汤面。吃罢,只觉胸腹气涌,四肢鼓胀。

“还是兽肉大补,这一顿便顶得三四次吐纳之功。如今道行停滞,可不能太多吃,否则身体恐怕顶不住。”

“可惜还得分给别人,公田公田,啥都是公家的,不分净落人口舌。”

剑臣将所剩鹰肉切作二十块后,用黑布袋装了十四块,便牵了老黑马向寨内而去。到了寨内,给其余四户分了八块后,便提着剩余六块向家中而回。入门悄然无声,显然姐姐胡清娘并不在家。剑臣将六块鹰肉拿入厨房,一一将骨头剔了个干净后,便又出门上马而去。

行至半道,一瘦脸圆眼青年拦住马道:“根哥儿,好巧,我正要去地头寻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