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胡服骑射(1 / 1)

总的来说,在商周时代,尤其是在后面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与边缘文明相比较,中原文明优势十分明显。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文化、科技、手工业等方面。

但是,当历史进入中原王朝的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成了大国竞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砝码。边缘文明因为生存艰难,人口资源严重不足,但对生存资源的严重渴求和在恶劣环境中锻炼出来的与生俱来的狼性,使得他们的个人作战能力稳居中原各大诸侯国之上。所以,边缘文明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士兵个人的作战能力,一直是相邻的秦赵燕等中原各国向慕和忌惮的地方。

赵国首先找到了其中的关键,它率先举起向边缘文明学习的大旗。这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这个故事前延甚远,还请朋友们耐心阅读。

早在西周第二代君王周成王时候,就分封其弟叔虞为唐国国君,唐国即是后来的晋国。晋国西靠吕梁山,东临太行山,南面是中条山,三座大山将整个国家包围,四邻都是“戎狄之民”。其北有刚刚萌芽的匈奴,内部还有周天子俘虏迁移的鬼方奴隶“怀姓九宗”。

对于周王室来说,有晋国吸引戎狄大量的注意力,周天子面对边荒蛮族的压力将会得到大幅降低。但是,这对于晋国来说,却是糟糕透顶。建国之初的生存环境,与前面讲的秦国相比,不遑多让。

不过,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晋国统治者因地制宜的创造出一套独特的统治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是按照中原华夏政权的统治模式来控制整个国家,在通过战争等多种手段占领的戎狄领地上,尽可能以戎狄的旧有制度来管理,以中原文明和边缘文明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和平发展。

由此,晋国统治者在向边缘文明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沾染上很多边荒胡民的胡气。著名的晋文公重耳,每次上朝都是穿一身羊皮衣服,凛然一幅胡人酋长的模样。

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晋国并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消耗在与戎狄边荒民族的战争中。因此,他们历史性的首先提出了“和亲”政策。公元前569年,晋悼公在魏庄子建议下,决定“和戎”,以专心对付南方的楚国。和戎条款大致有三条:其一互市,即互通有无,用中原的美酒佳肴女乐换取马匹、毛皮;其二定期盟会,解决邻里矛盾;其三通婚,建立统治者之间的亲戚关系。

对此,大约在三百年后,公元前259年左右任魏国相国的孔子后人子顺有深刻见解,他说道:“诱之以其所利,而与之通市,则自至矣。与之通市者,以我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也。如斯不已,则彝狄之用,将糜于衣食矣,殆可举棰而驱之,岂徒弱之而已乎?”朋友们在阅读了本书后面汉帝国与匈奴帝国争斗数百年的相关篇章之后,就会更加明白晋国“和戎”政策背后的深意了。这些条款表面上是平等的,但是却对戎狄等边荒民族有着巨大伤害。

简单来说,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实论据。边缘民族在苦寒之地生于忧患,民族习气彪悍而富有狼性,一旦让其接受、习惯,甚至融入了中原文明的安乐生活,部族上下贪图美食美女和便利安逸的生活享乐,那种令中原文明忌惮害怕的狼性便会逐步消减以至彻底失去。

没有了狼性的边缘民族,如何是具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的中原文明的对手!?

而这正是后世蒙元入主中原前铁骑威名震天下,而后却被朱元璋等农民起义军用手中简陋的劳动工具打得缩回蒙古高原的原因。

所以,晋悼公“和戎”,其骨子中其实是对戎狄的惧怕,是对戎狄军事实力的认可。后面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与胡人(即后面的匈奴)成了邻居,多次受到胡人侵掠而无可奈何。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而后不久开始改革,向胡人学习。

他改革的重心是,摒弃周礼中繁琐的地方,学习胡人先进简洁的地方。首先从服装改起,要求所有人都要穿胡人那种短衣、长裤,其目的是追求方便。胡服改革成功,赵武灵王就开始了军队的改革,要求军人学习胡人的骑射技能。

如此下来,他几乎复制了胡人的生活、战斗技能。凭借着远超边缘部落人口数量的优势,很快建立了一直征战四方、笑傲诸侯的精锐骑兵。赵国靠着这支部队,活跃在中原王朝战国争霸的舞台上,一度成为统一诸侯各国最热门的人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