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边事(1 / 2)

天色还有些黑,但天启城的官员们已经早早起身前往皇宫。

这几年的早朝总是断断续续地,有时连续几天都进行早朝,有时隔了十天半个月才进行一次。

大臣们都知道,与其说是小皇帝整天玩乐不思朝政,倒不如说是这朝会的开与不开完全随宫中那位太后的心情。

几个月前,也就是小皇帝十二岁的庆典上,几位直性子的官员又冒死进谏,请太后将大权交给小皇帝,但现在估计那几位官员的坟头草都已经长得老高了。

李老将军远在白雪关,天奇城中的武官们大多忍声吞气,至少明面上没有和太后实力怎么唱反调。

文臣中大多也随天官老大人一样,默不发声,埋头干着自己该做的工作,平时不张扬,不怎么发声,因此也成了不少新人选择的阵营。这些官员对于太后平日的一些小动作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危乎国家根基的一些决策,他们则会坚决反对。

这些文臣这样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那些有名望的老臣,尤其是天官大人。

天官老大人是三朝元老,在武宗一朝时就是文臣中的主心骨。武宗驾崩后,留下遗诏,令吏部尚书王琦、雁阳王李栎和宗人令魏垚三位老臣以及宁王魏宣辅佐景宗。而到了现在,四位托孤大臣仅余吏部尚书王琦和现任雁北总兵的李栎。

即便是那位独揽朝政的太后,也会给王琦几分面子,因此在一些事务上也就或多或少地让着这些文臣。

双方这些年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冲突。

但几个月前的那场死谏,似乎将这看似平静的局势,再度扰乱起来。

此后,太后一派多次拿一些小官开刀。朝中的不少官员整天惴惴不安的,生怕自己那一天也被太后拿来杀鸡儆猴。

而这次朝会已经距离上次朝会有了将近二十天了,显然是有什么较为重要的事情,或许也将是一场胆战心惊的朝会。

……

东边的昏暗天空隐约有些光亮。

大廷中的官员此时已经来得差不多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皇帝和太后来到了朝堂上。

在太监尖锐的声音中,这次早朝开始了。

兵部侍郎许扬率先出列,汇报道:“皇上,昨日拒魔关传来密报,言受城附近高羽王部有所躁动,或有集结兵力南下之意,望朝廷重视。”

许扬话音刚落,户部侍郎张廖就反驳道:“皇上,近几年兵部不止一次提到北方魔族有异动,多次派遣军队接近后却发现对方一如往常,白白耗费了国库不少银两。况且,我大齐近二十年没有与他国发生大战,臣听说不少武将为了谋取军功编造魔族异动消息。许侍郎是凭借宜应之战晋升的,或许想再次凭借胜仗加官晋升,臣以为他有编造消息之疑,望皇上明察。”

博阳侯赵毅走出了队列。

“皇上,边疆之事乃国家大事,臣以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倘若那魔族大军真的南下,而我齐国又没有做什么准备,将动摇国家根基!”

闻言,不少官员也开始应和起来。

兵部尚书赵挺瞥了周围的官员一眼,出列说道:“昔日我大齐武皇帝却敌数百里,使得魔族余孽五十年不敢南下,早已丧失了与我大齐抗衡的勇气,这些年也无非是一些小打小闹罢了。当年武皇帝北伐时,我大齐仅有十七郡五十七州,兵士不足五十万。如今我大齐居二十六郡八十九州,兵士百余万,却开始害怕那北疆余孽,岂不让前人耻笑?”

“赵尚书,我之前听闻您在兵法上颇有造诣,岂不听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先不做好充足准备,怎会有万全把握?”

临宁侯扬子居反问道。

紧接着不少武勋官员也陆陆续续地议论起赵挺的不是来。

“哼,依临宁侯之言,他魔族今日异动一下,我朝就动员准备,明日再有异动,我朝继续动员准备,劳民伤财不说,怕不是还要引起百姓慌乱。更何况,雁阳王行军打仗了大半生,昔日随武皇帝多次出征,还守不住边疆不成?”

“你……哼!”扬子居气得面红耳赤。

博阳侯赵毅却说道:“谁知道会不会有人看老将军不顺眼,给老将军下绊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