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筹建钢铁厂(2 / 2)

斐迪南不会去向卡尔大公解释,卡尔大公若能领会便罢,领会不了很难称其为出色的军事天才。

任何一位不能从地缘战略高度考量问题的军事统帅,都是跛脚鸭。

卡尔大公显然不在此列,他只是没有深入考虑过罢了。

这几年闲在家中,卡尔大公出版了《从德国1796年后战局论战略原理》《论将领的战术》等军事书籍,都是极具军事战略思维的精品书籍,奠定了其欧洲优秀军事家的地位。

书房里

斐迪南重新拿起购买钢铁厂的要约计划书,神色认真的看了起来。

纽卡斯尔地区有各种不好,周边雾霾严重,环境肮脏,到处黑色的煤污水横流,企业主苛刻的压榨工人,一切简直糟糕透了。

但必须承认

作为英国蒸汽工业革命浪潮的发源地之一,纽卡斯尔地区的煤炭,蒸汽机和钢铁重工业走在世界前列。

仅纽卡斯尔一个地区的钢铁总产量,就超过了全欧洲。

这里的平炉炼钢设备也是当前最先进,产铁量,产钢量最高的炼钢设备,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斐迪南心怀着勃勃野心,是不甘于平庸之辈,在军事上早有布局,在经济上也要开始发力了。

首先要发展的就是钢铁工业,蒸汽机车和铁路,这对他的长远战略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19世纪初

英国钢铁产量已经超过百万吨规模,达到121万吨,整个纽卡斯尔地区就占据一半多,是不折不扣的重工业地区。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18世纪80年代),法国的生铁产量约为13-14万吨,一度曾超过了英国(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为68300吨)。

但在进入1790年后迅速被英国赶超并拉开差距,如今法国的钢铁总产量只有37万余吨,而且冶炼手段较为落后。

在法国1811年的37万吨生铁产量中,只有27%是以焦炭炉冶炼的,剩下的都是木炭冶铁。

不但工艺落后,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同时期,沙俄拥有130家大型冶炼厂,最大能够生产1020万普特的生铁(普特俄罗斯重量单位,约为167076吨)。

不过,其实际产量从未超过最大产能的七成,很多年份都低于6成,总产量不足10万吨。

而且沙俄全都是落后的木炭冶铁工艺,大型冶炼厂年产量也不过千余吨。

当英法俄钢铁产量在快速增长时,德意志地区的工业产量却较为沉寂,依然没有迈入蒸汽工业化的门槛。

在1811年,整个德意志地区近40个国家的生铁产量仅为2.26万吨,仍处于手工冶铁作坊阶段,没有开始工业化生产。

奥地利帝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上一年度生铁产量仅为1.37万吨,主要集中在捷克和格拉茨地区,那里的煤铁资源丰富。

斐迪南计划购买两套炼焦平炉设备,每一套炼焦平炉设备年产约2.6万吨生铁,三千余吨钢,这是当前英国最先进的钢铁设备。

购置一套约需花费2.42万英镑,加上其他附加投资,共计约需6.5~6.6万英镑,这笔钱相当于建造一座纽卡斯尔大体育场,再加上一座侯爵城堡。

等同于雇用3200名英国管家一年的费用,或者5000余名女仆一年的支出,绝不是一项小的花费。

这个时代的钢铁炼焦炉设备极其简陋,需要大量使用人工,设计上可谓一言难尽,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

即便如此,也是最先进的设备,当然价值不菲了。

好在斐迪南皇储不缺钱,统治神圣罗马帝国670年的哈布斯堡家族更是富得流油,只要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通通不是问题。

斐迪南在8岁被立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储后,每年就能从皇室拿到相当于8.6万英磅的固定拨款,从帝国政府财政拿到相当于5.7万英镑的固定拨款。

加上属于皇储殿下的封地采邑收入,主要是田租和城市店铺物业,几项合计每年约19.2万英镑。

早期的斐迪南体弱多病,既无法骑马,也无法举办奢华的宫廷舞会,整天都在严密的保护中,也没有机会去花费这笔巨额收入。

逐渐长大以后,更不屑于去做。

所以11年下来,斐迪南皇储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价值总计高达二百多万英镑(在年纪幼小时皇室会代为放贷收钱,高达数10万利息费用,大多用于平时的日常支出。)

与斐迪南皇储情况相类似,英国摄政王乔治也是王储身份,每年固定的会从英国王室和政府收到一笔不菲的拨款,用于维持体面的皇室生活。

这笔钱每年大约14.2万英镑,少于积累深厚的哈布斯堡皇室,在一般情况下也足够用了。

但摄政王乔治是个挥霍无度的浪荡子,仅皇家马厩的支出就高达每年3.1万英镑,还有各种奢侈的皇家晚宴,舞会和马球赛,再加上养了许多的情人。

所以,乔治王储每年都入不敷出,背负了很大一笔债务,据说达60多万英镑之多。

而他为了偿还债务也是绞尽脑汁,与富有的卡罗琳·阿米莉亚·伊丽莎白女伯爵结婚,极大的缓解了王储的财政困难。

与此同时

缔造了一段不幸的王室婚姻,夏洛特公主就是这段不幸婚姻的结晶,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苦难。

类似这种狗血的事情,在欧洲各国王室和上流贵族中并不鲜见。

毕竟贵族培养出吃喝玩乐的浪荡子才是常事,各种乱搞的绯闻满天飞。而素来洁身自好,一心发奋图强的斐迪南皇储并不多见。

乔治王储每年花费3.1万英镑养名马,斐迪南皇储自掏腰包6万多英镑建钢铁厂,这就是差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