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劝谏属合“礼”(1 / 1)

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是还有一些“礼”的存在,其中一些大夫的劝谏言论,一直到现在,想想还是颇有道理的。

前面已经讲过颖考叔劝郑庄公的孝,这里已不多说了。说说其它的劝谏。

一个关于鲁隐公到棠地看鱼的故事。

公元前718年的春天,鲁隐公想去棠地考察捕鱼作业。

当时有位叫臧僖伯的大夫就劝谏他:但凡物品与国家大事无关,它的材料不能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应该对它有所动作。

因为以前国家大事,就是礼乐征伐。以臧僖伯的意思是,国君的行为,必须和礼乐征伐沾上边才行。比如说打猎,如果猎物的身体或者是器官既不能用来祭祀祖先,又不能用来制作兵器和礼器,那么国君不能射,射了就是“非礼”,就是“乱政”,必然导致国家灭亡。捕鱼与礼乐征伐有半毛钱关系吗?没有吧!是您国君该干的事吗?不是吧!捕鱼是地方上的小官小吏该干的事,但不是您国君该干的事。不是您国君该干的事,您却上杆子去干,就是“非礼”行为,大家都学您,不务正业,这个国家能强大吗?

臧僖伯的言论,是不是有点道理?

一个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您作为“国君”却要去沾边,且不说下面的人如何做文章。就是现在,某位领导到哪饭店吃过饭,饭店老板在宣传中就说“这是某某领导曾经来吃过本店的饭菜!”,以此招揽顾客而赚钱。另外还有鉴今意义,如果每人都能各司其职,都尽职于自己的职业,社会何尝不进步?

第二个事例是“郜大鼎”事件。

郜是春秋时一个小诸侯国,很早就被宋国吞并,宋占有了郜大鼎。公元前713年,齐、鲁、郑三国同盟讨伐宋国,郜又被攻占,成为了鲁的领地。自古以来,鼎就是权力的象征,宋国刚刚上位的国君正在到处收买国际社会的承认,因这位国君是一位弑君者扶上去,不正宗,于是宋国赶忙把“郜大鼎”送给了鲁国。

鲁国得到了宋国的贿赂(郜大鼎),鲁桓公喜不自禁,大鼎被运来后,就把它放到本国的大庙里,这一行为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夫臧哀伯就进言:“将作为贿赂的大鼎放在大庙,以此向官员和民众炫耀,官员和民众必以此为榜样。国家的腐败,是由于官员的邪恶;官员的邪恶,是由于索贿受贿成风。郜鼎放在大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

这里说一下,“大庙”是鲁国祭祀祖先的地方,那里祭奉着鲁国的列祖列宗,全国官员每年都会在大庙里对祖先顶礼膜拜,在大庙里放“贿赂"得来的东西,着实不合适。

社会风气的好坏,有榜样的作用,大家都看在眼里呢?会有样学样的,潜移默化,人的品质就变了。

举了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说单单“国君”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作为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就像古人云:知礼而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