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春秋人(十)75(1 / 2)

楚国攻郑国,半年才打得郑人投降,双方签订了友好条约。

就在楚庄王第二次攻郑时,晋国才派军队前去救援郑国,说起来,晋距郑并不遥远,但晋军辛辛苦苦才走到了黄河岸边,这时就听报郑国已经投降了,楚郑两国已经签订条约了。

是去还是撤?

晋军中有不同意见。晋国自从赵盾去世后,军中就未有影响力大的领导人出现。

此时的晋军仍为三军之制: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先轸重孙)为副;士会为上军元帅,郤克为副;赵朔(赵盾之子)为下军元帅,栾书为副。除此之外,赵括、赵婴(赵盾异母弟弟)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荀林父之弟)、赵同(赵盾异母弟弟)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从这十三个人的名单不难看出,晋国的军政大权仍由晋文公年代的老臣及其后代把持,而赵家子弟占了四人,风头不减当年。

主帅荀林父说,既然郑国已经投降并与楚签下城下之盟,不如晋军撤回,等到楚军退了之后,再攻打郑国。

针对荀林父的提议,上军元帅士会极为赞同,认为“善”,,楚王讨伐郑国,恼怒其三心二意而可怜其低三下四,郑国背叛就讨伐它,臣服就放过它,楚国的仁德和刑罚已经完善了。楚军去年入陈,今年入郑,百姓不感觉疲劳,君王没招致怨恨,说明施政有方。大军在前方作战,国内的农、工、商各行各业均不受影响,车兵和步卒也能团结和睦,各安其分,实属难得啊!

士会说的一点没错,这几年楚国在令尹孙叔敖的治理下,国力确实增强了。古人相或大臣能在一国大展身贾手,干出一番成绩,这离不开一国之君的支持,君臣同体,国家才会得以发展。就像管仲与齐桓公,如果管仲再有治国才能,齐桓公不听他的,齐国也不可能成为首霸国。

君臣同心,才会创造奇迹!

关于孙叔敖,知道的是中学课本上的“孙叔敖举于海”,从这里可以知道孙叔敖发起于海滨,年青时受过一些苦。孙叔敖的父亲是前楚国司马蒍贾,他也姓蒍,孙叔是他的字。蒍贾其实是楚庄王的亲信,遭若敖陷害,为避难,孙叔敖和他的母亲逃出国都,居住在偏僻的期思。

楚庄王除掉若敖一族后,孙叔敖才出任地方长官,主持兴建了期思陂(这时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在地方上成绩卓著,名声早已传到国都大夫那,当楚庄王急需治国之才时,有人就举荐了孙叔敖。

既然是蒍贾的儿子,政治上应该靠得住。在地方又有政绩,那就提拔上来试用一下吧。

试用期三个月之后,楚庄王就将孙叔敖提拔为令尹,将国政交到了他的手上。

孙叔敖从一个偏远地区的地方官一跃成了楚国的令尹,这是许多楚国权贵拼了命也未必能得到的职位。《孟子》将这作为案例激励青年不要为暂时的困境所屈服(孙叔敖举于海)。而时人也津津乐道,认为这位孙叔敖能够遇到用人唯贤的楚庄王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楚庄王却明白,将孙叔敖任命为令尹,不是孙叔敖的幸运,而是他楚王的幸运。

孙叔敖是一位极其杰出的政治家,在专门收录优秀官员的《史记·循吏列传》中,孙叔敖排第一位,在他后面的人分别是郑国子产、鲁国公仪休、楚国石奢、晋国李离。

孙叔敖跟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有技巧的官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