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春秋人(一)66(1 / 2)

春秋时期,群公子问题是困扰诸国的大问题。晋献公时期,为了解决公子对君位的威胁,采取屠杀和驱逐出境的办法,到晋文公年代,大量任用赵衰、狐偃等异族,异族势力得到大大发展。

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即晋襄公,为了削弱异族势力,他搞了个“夷之蒐”,异族矛盾尖锐化以致于互相残杀,后赵盾胜出。

宋国也困于群公子问题中,所不同的是晋国是把公子驱逐出境后异族势力强大,宋国公子大多在国内,而且担任国家要职,晋国为异族势力强大发愁,而宋国为诸公子势力强发愁。

打个比方说,某国的第一代国君A,生了十六个儿子(不算多),分别为公子B1至公子B16。其中公子B1是嫡长子,继承君位,则其余的公子B2至公子B16,就是B1年代的“群公子”,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构成为数日益庞大的“A之族”。

时光流转,B1又生了十六个儿子,分别为公子C1至公子C16。和上代的故事一样,公子C1继承君位,公子C2至公子C16成为C1年代的“群公子”,和他们的后代一起构成“B之族”。

……

稍有一点数学知识的人都想得到,当一个国家传到几代甚至几十代,公室的人数必定以几何级数在不断增长。各个年代的“群公子”和“X之族”养尊处优,就像没有天敌的兔子一样滋生繁衍,最终给国家带来两个方面的大麻烦:

第一,国家财政难以负担为数庞大的食利阶层;

第二,这些“X之族”聚在一起吹牛,发牢骚,很容易构成对当前政权的威胁。

公元前620年,宋昭公即位,打算学晋国,驱逐群公子,首先驱逐“穆、襄之族”,主要是因为第二个原因:“穆、襄之族”倚仗其公族身份,不服从国君的领导。

但穆、襄之族首先得到消息,先发制人,煽动国人(首都的居民)暴动,进攻公宫。宋昭公侥幸逃脱,当时在宫中的公孙固和公孙郑不幸被愤怒的国人杀死。

公元前619年,他的祖母宋襄公夫人发动华氏、乐氏、皇氏等几家贵族作乱,杀死了宋昭公的主要支持者孔叔、公孙钟离和公子卬。

宋襄公夫人又与公子鲍合谋于公元前611年十一月,趁宋昭公到孟诸打猎的机会,派人杀死了他。

不根据国内实际情况生搬晋国驱逐群公子的宋昭公,就这样被弑了。

生逢乱世,当国君也是危险的!

公子鲍如愿以偿地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宋文公。

610年,由晋国发起,匆匆组成的晋、卫、陈、郑四国联军以弑君之罪讨伐宋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