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的用人64(1 / 2)

秦晋两军在河曲对峙,赵穿不顾军令,带领自己的私人武装出兵了。

赵盾一看这样,毕竟赵穿是晋襄公的女婿,他可不能出事,他被秦军捉去了,说不定自己也会遭秧。

就命令晋军紧跟着出兵,当时临近黄昏,两军打了一会儿,也未分出胜负,天就黑了,古代又未有电灯,黑夜就是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地黑,这种情况还怎么打?

“我们明天再打个痛快!”于是秦军退兵。

约好明天再打!但臾骈回到营帐中,却对赵盾说:“趁天黑派些精壮兵袭击秦营,秦营必乱,趁乱杀敌,秦军必败!”

不知这消息赵穿怎么知道了,他就在营帐外叫喊道:受伤的士兵还未安抚,并约好明天再战的,背信弃义可不是君子所为!

他知道,如果他在帐中提反对意见,赵盾是不听的,所以他就在营外高声吵嚷着。还有重要原因他很看不起臾骈的,臾骈提出来出战,他就跟臾骈唱反调:不出战。

毫无疑问,臾骈的这一建议又泡汤了。秦军连夜退回了秦境内。

对于赵穿的一而再地违抗军令,赵盾的态度是,听之任之,不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赵穿不仅是赵盾族弟,也是晋襄公的女婿,后台硬着呢!谁敢拿他是问?作为总帅的赵盾都拿他没办法,作为军中司马的韩厥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活该那名马车驾驶员不是国君的女婿,反正秀也秀过了。什么时候,后台硬才能真的硬起来!

但是,我们知道,人犯错如果不进行处罚的话,便是对这人的纵容,这人会更加无法无天,最后不仅会害了他自己也会害了别人,甚至于给整个赵氏一族带来灭顶之灾。这是后话。

通过河曲之役,让赵盾认识到晋国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的问题。韩厥吧,太年轻;臾骈吧,出身低,别人不服气,秦军中的“晋军通”士会,他给秦公提出的建议,如果不是赵穿搅局的话,两军的结果还不知道如何呢!士会在秦国确实是赵盾的劲敌。但士会是晋国人,那,可以把他召回呀!

公元前614年夏天,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六卿(三军正副统帅)在诸浮(晋国地名)举行秘密会议。赵盾在会上首先发言:“士会在秦国,狐射姑在狄地,这两个人都是我晋国的精英,现在却为敌国所用。他们一日不回国,晋国就一日不安,该怎么办?”

赵盾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只是仔细想想,士会和狐射姑之所以投奔他国,还不都是被你赵盾所逼?

荀林父顺着赵盾的话说:“我建议将狐射姑召回来,一则可以叫他专门处理对狄事务,二则狐家世代有大功于晋国,理应特殊优待。”

郤缺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说:“狐射姑当年主张立公子乐为君,是有乱心;派人谋杀阳处父,罪大恶极。与其召狐射姑,不如召士会。士会为人低调,知道廉耻;性格温顺,但是坚持原则;其智谋足以担当大任,而且也没有犯过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前面说过,狐射姑是赵盾的政敌,虽然身在狄地,但是与赵盾犹能互相尊重,甚至帮助晋国处理对狄事务。然而,尊重归尊重,政敌仍是政敌,在赵盾的心里,狐射姑是能够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敌人,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防范对象。赵盾怎么可能引狼入室,开门揖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因此,赵盾将狐射姑与士会一并提出,只是出于他一贯以迂为直的政治手腕。六卿之会很快做出决定,尽快召士会回国;至于狐射姑,还是老老实实在狄地呆着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赵盾先生二三事:

晋襄公刚死的时候,他本来应该直接立大子夷皋为君,却先放出烟雾,说晋国危难,夷皋年幼,不足以担当大任,主张立公子雍为君。为了这一主张,他不惜与狐射姑发生激烈冲突,将晋国推到内战的边缘。可是,等到他打败狐射姑,他又推翻自己原来主张,不惜与秦国一战,将公子雍赶回秦国去,转而立夷皋为君。从表面上看,他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但是从实质上看,他通过这番折腾打败了自己最大的政敌,收获是巨大的。

河曲之役,他要提拔自己的家臣臾骈进入晋国的政权核心,可是又担心人们说闲话,所以同时提拔了看似与自己无关的韩厥。为了树立任人唯贤的形象,他还不惜让自己的车夫去当牺牲品,以身试法,被韩厥处死。而他自己则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大张旗鼓地表扬韩厥,附带也表扬了自己。可是,人们只要看看他对赵穿的百般纵容,就不难发现他到底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

这次他想召士会回国,又拉出狐射姑作陪衬,同样不过是为了向人们表示他为国尽忠,不杂私念。

想想看,连狐射姑这样的政敌都在他的考虑之列,他可不正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么?

读史至此,难免感慨中国古人的智慧真是深不见底。而更让人觉得神奇的是,这种古老的智慧历经千年,至今仍然没有过时。君不见,某某大会选举某某领导,某某单位公选提拔某某干部,都免不了要找几个人作陪衬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