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也有事找戎人53(1 / 2)

读春秋战国历史,常常一个念头在心间:人要是没有法的约束,这个社会到底会乱成啥样?

春秋时期,我们会说,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家都不在守礼了,不再守乐了。我想怎么搞就怎样来,反正没人制裁。春秋早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旗号,哪个国家不尊王不守规矩还率军打打,齐桓公死后,没有了大家长,各个国家又胡作非为起来。况且即使齐桓公在时有些胡作非为也不是他所能制止的。

春秋时期即使再乱,周王还是存在的,作为周礼的秉承者身份存在的周王室,到了春秋,礼崩乐坏并不单单指诸侯,周室照样不遵乐不守礼。他们的做法,也真是应了那个时代,作为周王室最高阶层的周襄王的做法,也令人大跌眼球了。

长久以来,中原人以中原人自居,周围的西戎、北狄、南蛮、东夷族人,他们是看不起的,认为他们是非我族类不相为谋的存在。而历史恰恰证明了,这是这些不被看起的民族,却做出让人胆战心惊,甚至于改变历史的事情。以此在中原人的心目中,外族人总是强悍的。远的即公元前771年申候引来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平王被迫东迁的事例不说,就说近的,公元前761年戎狄族人南下掳掠了卫国和邢国,杀掉卫懿公,卫都可是血流成河,迫不得已,齐桓公号召大家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帮助卫国邢国重建。那一次,可是让中原人亲眼目睹了戎狄的厉害。

有事找戎狄帮忙,可比霸主强多了。当周襄王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就说:找这个国家帮助不行,那个国家也不行,那就找戎狄好了。

说起周襄王,他可真够倒霉的。父亲娶了后妈生个儿子叫王子带,父亲就想废掉他的世子之位,让王子带当世子。多亏齐桓公帮忙,开会总邀请他去参加,在国际会议上,让他过足世子的瘾,各国也都知道了他是周王的接班人,国际影响有了,父亲碍于情势,也没好意思废他的世子之位。他即位后不久,弟弟王子带想当王的心不改,就请戎狄人帮忙,放火烧了洛邑城东门,多亏诸侯相救,秦晋两大国分别讨伐戎狄的老巢,戎狄兵才退回,王室得以保全。王子带犯下这样的罪行,逃到齐国避难,一待就是十年,十年后,周惠王气消了,王子带才回国。

当郑国国君郑文公扣押了周惠王派去和谈的使者之后,气头上的周惠王决定也请戎狄帮忙,攻打郑国。

马背上的戎狄人他们就是靠掳掠为生,有了邀请总比没有邀请强,求之不得的机会,傻子才会拒绝,而且是中原的周王的邀请,而且是大包小包地来请求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掳掠机会。立即出兵一举攻下了郑国的重要城市栎城。

我们常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手短。周惠王请了戎狄帮忙并看到了实际的效果,就想如果让戎狄做自己的靠山,那就可以号令中原诸国了,毕竟可以狐假虎威吗。于是乎请大臣桃子等人前去戎狄说亲并娶了狄人部落首领女儿隗氏,更不靠谱的将此女立为了王后。古人的婚姻,娶亲就是找靠山,周惠王这步棋下得好。

我们不知道这名隗氏长的如何,但却知道,她被娶过来不久就足足的给周惠王送了顶绿油油的帽子。

此女子和刚回国的王子带有了奸情。

真够周惠王作心的。

于是周惠王惩罚了隗氏,废了她的王后之位,但并未惩罚王子带。

戎狄首领大为恼火,大夫桃子因为前去戎狄说亲,他害怕戎狄人发起火来泱及自己,于是就找到王子带,对王子带说:你和王后有情,不如请戎狄人帮忙把现任的王杀掉,我们拥你为王,到那时,你和王后可就名正言顺了。

王子带做梦都想当王,见有人这样献计他也就答应了,于是跑到北方,对戎狄首领添油加醋地鼓动一番,估计会说得周惠王耳根子都会发热的。戎狄人再一次攻进了洛邑城,周惠王被迫逃到了郑国。郑文公改变态度而鞍前马后地侍候着,古人就是可爱,平时相互之间有矛盾,而当外敌入侵时,却又表现出团结的一面。

周惠王流落到郑国,那么谁能帮周惠王回国呢?郑文公可没那个实力。

戎狄入侵,周惠王逃亡,这可是国际事件,再远的国家也获悉了。晋文公知道了,秦穆公也知道了。他们都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如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之时,护驾大军中可都有晋秦两国的国君。

秦穆公忙整装待发召集军队前去勤王,忽听探子来报:“主公,晋国大夫赵衰前来求见!”

“他来干嘛?没有见我正忙着吗?那……让他进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