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日余辉已无力,三贵掌齐权47(1 / 2)

公元前645年,楚国进攻徐国,因为齐桓公葵丘会盟,深深地震撼住了徐君,还是抱齐桓公的大腿比抱楚国大腿强,于是由依服于楚国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做了齐桓公的忠实粉丝。楚君一看这还了得,徐君的这种做法如果其它国家都学,都朝向齐国,那就麻烦了,楚国可不愿意唰唰地掉粉。不行,得杀鸡儆猴,让别国看看背叛楚国的下场。

于是楚成王率军攻徐国,面对这种形式,深为中原大哥的齐伯也不能坐视不管,但齐桓公有法宝级的办法:会盟。

公元前645年三月,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在牡丘集会,会上齐桓公把葵丘会盟的誓约又念了一遍,号召与会诸国出钱出力支援徐国。

公元前645年,齐桓公亲率齐、曹军队进攻厉国(其它六国待命),他为什么不进攻徐国呢?这里又是齐桓公一贯采取的战术,叫敲山振虎式的“围厉救徐”,就是吓唬人的,只是让楚撤军即可,又不是真打。

但是“战争”持续了数日,仿佛楚人看出来了齐桓公的意图,也是的战场上这样的战术采用一次就可以啦,您齐桓公一直采用此法,就像“狼来了”一样,一次就行了,采用多了就达不到效果了。

做样子不行,那就真打吧!但是这次齐军就像棉花一样,软绵绵的,个个像小绵羊,怎么打就是攻不下厉国。齐桓公也不管面子不面子了,“围厉救徐”不成,那就率军奔向徐国直接救援吧。

那么齐军为何连小厉国就攻不下来呢?翻开史书不难发现,实际上管仲那个时候已经逝去了。

没有管仲献计献策的齐桓公一下子又回到了以前,仗也打不赢了。记得当初齐桓公刚当上国君时,不听管仲“亲四邻”之言,两次对鲁国用兵,两次失败。这时候,管仲去世了,小小的厉国也就攻不下也是情有所因。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管仲有那么大的本事,怎么不收徒弟,培养接班人啊?

这多少有点遗憾。仔细想想,毕竟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原因。培养一个像管仲那样的人才,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

另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管仲临死前,齐桓公也想到接班人的问题,就问他:您之后,仲父您有没有人可以推荐一下?

管仲回:您看着办吧!

管仲以“知臣莫知君”与齐桓公共事这么多年,齐桓公什么禀性,喜欢什么样的人,心中倍倍清。即使有推荐人选,他能任用吗?这时候的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刚即位时的齐桓公吗?他可是霸主的存在,甚至于想上泰山封禅的国君啊,人有权有势了,眼光就高了,野心更大了,多高多有才的人才能入他的法眼?另一方面即使推荐之人被齐桓公任用了,齐桓公所宠爱的那帮人能够容忍这人存在吗,不被“吃”得连骨头渣都不剩。

只说了句:您看着办吧。道出了此时管仲的无力无奈之感。

齐桓公的宠臣都有哪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