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426节(1 / 2)

  处理完一份,杜晓接着拿起另一份。

  税务监需要支付西域商社购粮款:总计绢二十三万七千余匹。

  钱款在洛阳支付,以回收西域商社手里持有的一大堆粮票。

  此类合作持续很多年了。

  西域商社专门在洛阳留了十余人办理这类事务。以前从户部领钱,现在到税务监催款,拿到钱后,再召集期满从西域返回的商屯农夫,—一发放工钱。

  杜晓知道,今明两年将是结钱款的高峰期。因为西域商社在调整业务,慢慢减少商屯田亩和人数。很多前往西域种田的人,都要陆陆续续返回洛阳领钱,然后再定去留。

  不过,西域商社不想商屯了,可不代表其他人愿意放弃。

  最近两三年,北庭商屯异军突起,规模极大。

  赵家从秦州、岐州、梁州雇佣了千余人,奔赴北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屯田行动。开荒两年之后,开始售粮盈利,五六年之后,稳定盈利,届时还可将已经变成熟地的商屯农田卖给官府,官府再授给移民过来的镇兵家属,让他们可以快速安定下来。

  与赵家类似的商屯队伍还有很多。

  洛阳是结算中心,西域是交割中心,整个商屯活动已经持续了七八年,越来越趋成熟。

  杜晓往下翻了翻,发现确实还有几份私人商屯的结算申请,于是一并签字同意。

  每一份申请,都有交割的粮食数量、地点、时间和对象。

  杜晓敏锐地发现,北庭方向至迟明年,会有一场规模中等的战争爆发。

  很多事情,无需四处打探消息,从粮食之类物资的走向就能看得出来。

  杜晓将签完字的公函放在一旁,待会自有录事、主簿之类的低阶官员将其取走。

  他随手拿起第三份看了起来。

  太子请罢河西、陇右二道部分州县同光十年的徭役、赋税。

  河陇地区有十几个州,太子请免八个州一年的赋税,因涉及到钱粮之事,于是转到了他这边。

  就本心而言,杜晓当然不愿意免赋税,因为国用还是有点紧张的。

  他仔细看了看圣人的朱批,好像同意了,但又写了税务监可“酌情”办理。

  这其实是给了杜晓自由裁量权,即可以在八个州的基础上打折扣:谁免、谁不免、免多少,你看着办。

  看着办个鸟!太子施恩之举,你敢给打折扣?圣人百年之后,不想好了?

  没说的,只能全部同意了。他大笔一挥,签押同意。

  第四份是有关拔汗那的,杜晓看完之后,倒吸一口凉气:圣人可真是大方。

  楚王邵慎立已在当地开国建制,定都大宛县(原拔汗那城),而今百废俱兴,急缺钱粮、人口。

  圣人诏发汴、宋、颍、濮、曹、魏、贝、德、沧、镇十州之民五千户西行,前往楚国定居,令税务监拨给钱粮,以供沿途递顿开支。

  这可不是什么小钱,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往拔汗那移民了。

  疏勒行营辖下亦有规模不小的商屯,杜晓犹记得去年批准了好几笔商屯粮食交割结算单子,都是运往拔汗那的。

  到了今年,已经有五支商屯队伍前往拔汗那,种地开荒。

  工部还派了不少人手,前去当地修缮、新建井渠。

  这些开支,每一笔都不是小数目。

  杜晓不由地想道,如果是太子在位,他会同意这些开销吗?多半不会。

  他有些犹豫,觉得这样是不是会得罪太子。但随即悚然一惊,怕得罪太子,就不怕得罪圣人吗?更何况,这些开支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圣人已经定下了调子,你还想违抗圣命不成?

  杜晓立刻签字用印,同意了这些支出。同时还暗暗感叹,楚王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不过,兴许只赶上了个尾巴?

  圣人的身子骨还能扛几年?听妹妹私下里说,圣人有时候还服用虎狼之药,这可真是……

  杜晓叹了口气,将毛笔搁下,端起茶盏,神思不属。

  遥想当年,圣人崛起之势愈发明显,素有聪慧之名的妹妹被送入宫中,服侍圣人,整个杜家也彻底投靠了过去,自己第一个大展拳脚的官职便是陕州灵宝令。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也年逾五旬,进入垂暮之年。整个天下欣欣向荣,一切都在转好,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他不是,圣人也不是。

  可惜了。

  喝完茶后,杜晓收拾心情,继续办公。

  云南道桑州置镇军,需拨款修建军营,提供镇兵家属房屋、田地、耕牛、农具、种子及前两年的口粮——都是需要花钱的。

  桑州镇军员额三千,从胜捷军内抽调。

  杜晓知道,胜捷军是蜀军最后的精华,熟悉西南环境,精于山区河谷间的中小规模战斗。十余年来,这支部队的员额一直在稳步下降,从最初的四万多人降到了两万八千——抽调三千人组建镇军后,就只剩两万五千人了。

  两万五千,恰好是一支禁军步队的人数——马队员额分一万、两万两种。

  杜晓觉得,圣人很可能想保留这么一支队伍,专门用来在西南山区作战。

  这不是他乱想,事实上枢密院内也有人这么怀疑,甚至现成的例子都有:宁远、清海二军,各有两万众,以福建、湖南、岭南、吴越等镇降兵为主,前者为步队,先后驻防于长沙、邕州、交州等地,后者常驻广州,依靠舟师登陆作战。

  这两支部队已经被编为禁军,没有如同其他降军一样被拆分、遣散、消耗。编制始终维持着,用来弹压广阔的南方。

  他们其实也是沾了环境、气候的光。

  北兵南下,短时间内还好,若驻扎个几年,实在难以适应。再者,南方那个地形,也不适合北方重甲武士大开大合,骑兵集群反复冲击的路数,需要的是善于山间攀缘,轻捷精悍,适应湿热环境的军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