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92节(1 / 2)

  钱录事回礼,随后说道:“帆布做好了么?”

  “已经完工,请来这边查验。”老人一伸手,当先引路。

  钱录事点了点头,跟着老人来到工棚后方的仓库。

  货架上堆满了棕色的亚麻布,一摞又一摞,看着颇为壮观。

  钱录事伸手摸了摸,有些粗糙。

  但亚麻布就这么回事,做帆布么,难不成你想用丝绸?用得起吗?

  “老规矩,还是五百匹。”钱录事说道:“装车上,快一点。”

  “出海遇上恶风了?”老人问道。

  他是知道平海军回港之事的。

  出海一趟,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帆布是有可能大量损坏的。

  说白了,这就是个消耗品。正常人穿衣服还会破呢,你能指望整日被海风劲吹的帆布不损坏?而他们,做的就是这个生意。

  其实,在三十年前,赤山浦压根没什么帆布行。

  在那个年月,出海的船只就少,少到连现在的零头都不如。另外一点,那会的船只小,且喜欢使用硬帆,根本没有亚麻帆布的市场。

  但圣人大力推广软帆,随着出海船只越来越多,对帆布这种消耗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渐渐地,这成了一门大生意,足够养活一个规模庞大的帆布行了。

  “没有。”钱录事说道:“是有些帆面需要修补,营中帆布库存不足了,特来采买一批。”

  “原来如此。”老者点了点头,道:“帆布很快备好,录事稍安勿躁。”

  钱录事点了点头,与老者坐了下来,一起闲聊。

  “新罗国势怕是不成了吧?”老人问道。

  “为何这么问?”钱录事诧异道。

  老者笑了笑,道:“近几年过来做买卖的新罗海商少了。偶有几个,也愁眉苦脸,买卖起来扣扣索索,没以前阔气了。一问,尽皆摇头,说战事频繁,新罗王横征暴敛,货不好卖。”

  “确实不太行了。”钱录事说道:“兵戈一起,百姓苦啊。”

  老者附和了一声。

  其实,在三十年前,中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登州所在的淄青镇算是好的了,难得的乱世中的净土。但当大夏王师杀过来的时候,日子同样不好过。

  犹记得朱全忠逃奔登莱二州,飞龙军深入腹地,烧杀抢掠。那时的登州百姓,别说买海货了,连饭都不一定吃得饱。

  还好这一切都过去了。

  王师平定登州之后,大力扩建港口,发展海贸。赤山浦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北方有数的良港,不但平海军在此驻泊,各路商船也喜欢前来此地。

  随后,海洋捕鱼产业的盛行,更是加速了赤山浦的发展。及至今日,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海洋产业链,造船的、修船的、制帆布的、箍桶的、加工木材的、鞣制皮革的……等等,甚至就连田舍夫都靠种植粮食、果蔬,饲养家畜发了财。

  人口更是连年增长,整个赤山浦而今已经不下八万人,几乎全员依托海洋产业吃饭。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城镇,这是一个流淌着金钱的商业港口,这是一个海洋产业的生产基地,这一切,都是今上一手打造的。

  “早点平了新罗算了。”老者叹了口气,说道。

  钱录事大奇,道:“我记得杖翁就是新罗人吧?”

  “录事可不要乱说。”老者摇了摇头,道:“老朽祖父或是新罗人,老朽可是大夏子民啊。”

  钱录事失笑,道:“确实。”

  “码头上传闻圣驾东巡,会来赤山浦么?”老者又问道。

  钱录事迟疑了一下,道:“很难说,但应该会来吧。蓬莱镇、赤山浦,圣驾必至其一。”

  “蓬莱镇热闹,不比咱们差。”老者说道。

  “他们沾了辽东道的光。”钱录事说道。

  蓬莱镇同样是平海军重要驻地之一,面向辽海。来往安东府及辽东道的船只,必然在那个港口靠泊。

  那里同样有百十家工坊,规模不比这边小,甚至更大。渤海商社相当一部分货物,就是通过鸭绿江水运出来,然后跨海输往蓬莱镇等地,再分发至各处的。

  钱录事没去过蓬莱镇,但听同僚说,现在辽海之上,十分繁忙。一船又一船的中原商品被运过去,一船又一船的山野货、药材、皮革、肉脯、牲畜、铜块等商品被运回来。

  人员交流也非常频繁。

  从安东府旅顺港出发,差不多三天就可在蓬莱镇上岸,比走陆路还快。而且,随着这条航线的日益成熟,海难已经非常之少了,人们也更愿意坐船来往——去年秋天,数十名辽东道学子,就是在旅顺搭乘渤海商社的船只,在蓬莱镇上岸,然后前往洛阳礼部报道,参加今年春的科考的。

  人们对海洋已经没有恐惧了,甚至大加利用。

  这一切,其实都是圣人的功劳啊,真希望他老人家能够过来看一看。

  这是你的天下!

  

第049章 音讯

  “哗啦啦!”一大袋钱币被倒进了竹筐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