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81节(1 / 2)

  扎西德蹦蹦跳跳地走了过来,紧紧握住父亲粗糙的大手,感受到了无穷的暖意。

  

第036章 海运

  已经是四月最后一天,秘书监又送来了本月大事简报,以及下个月需要处理的各种事务。

  其实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了。

  因为大方向已经定下,细节有人完善,进度有人在推动,政策有人在执行。

  宰相们都很专业,也很勤政,处理起来非常快速——更主要的,靠谱。

  邵树德只需做个监督者,时不时抽查、巡视,看看有没有人阳奉阴违,有没有人消极怠工即可。

  总体而言,他这个皇帝当得是比较舒坦的。

  有时间欣赏歌舞,有时间出外打猎,有时间写作著书。

  五月份几乎就是四月的复刻版,邵树德完全可以预料,六月还是五月的复刻版。

  在战争结束、体制改革进入尾声之后,这个天下已经没有太多花样了。现在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所谓的复刻。每复刻一次,天下就更太平一分。

  五月份最大的事情,大概就是天威军集体“转业”了。

  这又是一支臣服在邵贼淫威下的杂牌部队。或者说被熬鹰熬得受不了,于是同意前往辽东当府兵。

  整整一万五千人,老规矩,先当募兵拿饷,慢慢等待分地、分部曲。

  刚刚还完历史欠账的辽东道府兵,现在又缺部曲了。

  第二件是则与镇兵有关。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疏勒镇一万二千镇兵的家属悉数迁移完毕,驻于阗国的五千镇兵及其家属也到位了大半,考虑到姑墨州的开发渐渐有了起色,于是议置姑墨镇兵。

  此镇军员额为六千,从横野、平卢、广捷、落雁四军中招募,举家迁移而去。

  姑墨镇军组建完毕后,还有龟兹镇军,不过这大概率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仔细算算,西域的镇军其实不少了。

  于阗那五千就算了,完全是靠当地养着。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疏勒镇军一万二千人、高昌镇军六千人。

  双河镇军在经过同光四年、五年的努力后,陆续增加到了九千。今年不会继续增加,北庭那边需要好好夯实一下根基,明年继续开辟荒地,改造农田,同时会小幅度增加一千镇兵,后面会增加到一万二千,这也是双河镇军的额定兵员数。

  第三件能稍微提起点兴趣的,则是有关海运的。

  俗话说需求催生技术。当你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技术是有极大可能迭代进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夏的海运事业蓬勃发展,船只也经历了两次迭代改进,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操纵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也正是这样的进步,将渤海商社从前期可怕的高沉船率中解救了出来,成本逐步降低,愿意从事海运行业的人也多了起来。

  出海当水手,可不仅仅是工钱高那么简单。事实上,当船只拔锚起航时,每个水手都可以合法携带一个规定尺寸的小行李箱,他们可以在里面存放规定种类的货物,并在到达目的港后自由出售,无需交税。

  好吧,税不税的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了,关键是货物。这是可以卖很多钱的,少则两倍,多则数倍,一趟出海,所得够他们挥霍很久了——大航海时期不成文的规矩,不然即便是走投无路的乞丐,他也爱惜生命,不会轻易上船过那危险重重且生活条件猪狗不如的日子。

  水手数量的充沛,令展开更大规模的航运成了可能。

  税务监杜晓、户部尚书郑珏建议,在入秋北风乍起之后,尝试从穆州海运一批粮食至河北,再通过黄河输送至洛阳。

  这只是一次“试运营”,规模也不大,两艘船装载大约六千斛辽东粟麦,就数量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政事堂的宰相们同意了,邵树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更别说这事分外合他的心意。

  于是乎,他大笔一挥,在上面御笔朱批:“到港后,酌情加发赏赐。”

  辽东的发展很快,虽然不断安置移民、府兵、部曲,消耗了大量粮食,但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辽东道诸县的基础已经非常厚实,积攒在各个仓库内的粮食有增无减,滚雪球效应十分明显。

  有鉴于此,户部打算收一批粮食回来,存入含嘉仓城。

  长途陆路转运成本太高,十车粮食都不一定能到两车。但如果是水运的话,成本就会降低到几十分之一的程度——前提是不沉船。

  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沉船又如何?还能全沉到海底不成?只要能回来一半以上的船,那都是大赚特赚啊。更何况,发展了这么多年,航线成熟,沿途水文情况也比较了解了,近海航行时,还能临时靠泊泰封、百济、新罗三国的港口躲避恶劣天气,安全性其实比较高了。

  再刨除运输过程中可能被海浪打湿损耗的那一部分,这是一项稳赚不赔的买卖。再者,想要动用辽东的粮食,除了海运还能怎么办?

  批完奏折后,邵树德又来到舆图边,按着东边漫长的海岸线,若有所思。

  历史上有人大规模海运粮食吗?

  有的,那是一个将漕运玩废后,不得不求助于海运的王朝: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因为北方多历战乱,且很多土地被蒙古人划作牧场,再加上黄河肆意逞凶,实在凋敝,不得不从南方调运粮食。

  第一次海运在至元十九年(1282),这是一次探索,在两眼一抹黑,什么水文情况都不知道的背景下,冒险将4.6万石江南粮食运到北方,全程1.3万余里。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有元一代,海运航线被不断摸索了出来,共有2-3条,非常成熟了。最快的十天就能从浙江抵达大都,让人惊讶不已。

  时间安排也非常科学。夏至以后,台风还没来,南风却已劲吹,于是抓紧装粮上船,尽可能一次走多些船,省得出发晚了遇上台风,船毁人亡。

  最多的一年,从南方运了约350万石粮食到北方,一般都在二百万石以上。

  船只损毁率也不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