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58节(2 / 2)

  “以后——”种氏有些担忧:“朝廷会不会被这些部落拖垮?”

  “有可能。”邵树德说道:“能守得几时算几时。在守住的这段时间内,想办法多移点中原百姓过去,如此,即便将来丢了,也不算亏到底。”

  种氏有些难以理解。

  你移民过去了,人家再脱离掌控,割据自立,这不是全亏光了么?

  邵树德懒得解释,继续闭目养神。

  马车继续东行,日复一日。

  邵树德除批阅奏疏外,大部分时候的心神都放在边疆各处上。

  这是他一手建立的国家最脆弱、最难以保全的部分,占据了他太多的精力。

  有时候思绪飞扬,他想起了李克用临死前说的话。

  据李落落所言,义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累了……”

  真的有点累啊,但还得打起精神,伱的生命还没用完,还没资格休息。

  ※※※※※※

  五月底,圣驾过潼关。

  邵树德在南原休息一日,顺便处理公务。

  南原下面,一等国道陡然收窄,几乎紧贴着黄河。

  一百多年前,十万唐军离开了利于防守的潼关,拥挤在这片狭窄逼仄的甬道上。军不成军,阵不成阵,前不知后,后不闻前,结果为安史叛军所败,十万大军所剩无几。

  有些时候,你都难以想象下达命令的人有多么脑残。

  十万人拥挤在这片狭窄的滩涂地上,被人虐杀,毫无还手之力,为什么要这么做?

  后人的智慧,竟然低到这种程度!

  邵树德也不由得打起精神,试图为后人解决更多的麻烦——

  自去年九月初,李守信使团抵达碎叶后,他们就在那里联络乌古斯人。一来二去,花费了不少时间,还没眉目呢,冬天就来了,于是他们一行数百人就在八剌沙衮过冬,直到今年三月中,才继续西行。

  临走之前,李守信发了一份奏疏回来。

  一个月后,他抵达乌古斯人牧地时,又发了一封奏疏,由公驼王转交至焉耆府,再五百里加急送至邵树德案头。

  再往后,传递信息就很难了,甚至近乎不可能。

  李守信的奏疏中,主要提及的还是碎叶、热海、伊丽以及乌古斯,洋洋洒洒万余字,写得非常详尽。

  邵树德粗粗看完有关碎叶、热海的部分,还是老样子。

  伊丽河谷则占了一定篇幅。

  李守信提到,赵王邵嗣武在弓月城热情地招待了他。

  伊丽八县,已有“百姓”约4800户、22100余口,多为赵国上层官员家眷、手艺人以及近些年移民过去的中原百姓。

  “百姓”之外,有府兵约15000户、46500余口。

  从数据可以看出,除少数老兵把身在中原的家人陆陆续续迁过去之外,绝大部分少年郎都在当地娶妻成家了——鬼知道新妇哪里来的——部分家庭还有了下一代。

  这总共六万多人,差不多就是邵大郎在当地的基本盘了。考虑到最近两年又陆陆续续跑过去四五千禁军家庭子弟,重新编组为天武军左厢,这些人同样是其基本盘。

  “百姓”、“军户”之外,还有“部曲”——甚至于,当地更赤裸裸,直接称为“奴隶”,一点不遮掩。

  “奴隶”的数量十分庞大,共有22500余户、10万4000余口,被尽数分配给府兵,平均一丁不到两户奴隶,比起中原条件是要差不少的。

  这个人口结构,让邵树德看着十分忧心。

  好在大郎也不怎么掠夺人口了,现在集中全力稳固消化,脑子还是很清醒的。

  据李守信所言,伊丽八县去了一部分经学生,教化百姓,十分勤谨——经学生早些年是可以直接当官的,现在则难了太多太多,没办法之下,一些人在朝廷半引诱、半强迫之下,西迁伊丽,定居了下来。

  李守信对邵大郎赞不绝口,说他修筑城池、兴修水利、礼贤下士、唯才是举,伊丽河谷有大气象焉。相对之下,他将热海、碎叶两地的突厥人、回鹘人贬得一文不值,认为他们内部矛盾重重,愚昧落后,如果不是大夏撑着,很可能不敌波斯。

  邵树德对大儿子能在那边站稳脚跟十分欣慰。

  说会话,伊丽河谷看似条件最好,其实比七圣州还危险。当地能有如此局面,大郎一定费尽了心血。

  有些方面,他和自己还是很像的。

  没说的,自己在位一天,支援就不可能断,还会逐步加强。

  伊丽、热海、碎叶之外,李守信重点讲了乌古斯诸部。

  他认为,这个部落联盟十分松散,对外也缺乏统一的态度。而且,他们贪婪无比,听闻使团西行,狮子大开口,索要大量财物,不给就不让使团借道。

  公驼王趁机煽风点火,请求大夏出兵,讨伐乌古斯诸部。

  李守信识破了这老货极其拙劣的“计谋”,从伊丽、碎叶、热海三地借了一批财物,送给乌古斯诸部,这才得以通行。

  贪婪吗?贪婪。

  愚昧吗?愚昧。

  但这就是蕃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