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55节(1 / 2)

  “好了,好了!”邵勉仁有些好笑地看着二人,说道:“无论父亲何时动身,你俩不能再这么浪荡下去了。再拖延时日,会有什么后果,谁都不敢保证。”

  九郎、十一郎齐齐叹了口气,道:“确实该回去了。正好采买些东西,一并带回草原。”

  “三哥照顾好自己。”九郎从兜里摸出一个古印,放在桌上,道:“知道三哥好收藏古物件,这是前唐赐给契丹酋豪的官印,做工还算精美,送你了。”

  十一郎亦道:“三哥稍待几日,我会遣人送一个佛像过来,保证你没见过。建极十五年,我的儿郎在怛罗斯附近缴获,三哥一定喜欢。”

  邵勉仁搂住两兄弟的肩膀,道:“有心了。以后有机会,三哥一定去忠圣州、弥峨州走走。”

  两人觉得有点诧异,但没说什么。

  邵勉仁也没多说。

  与二哥私下里密谈之时,他有意让自己日后出任宗正卿——此职直到现在,仍然空缺着。

  邵勉仁非常乐意。

  

第009章 两位状元

  整个四月,邵勉仁都在洛阳会友。偶有闲暇,则在家中写诗作画、听曲观舞,稍作放松。

  王贞白则被派了出去,前往长安,打探消息。

  而此时的长安,正处于非常热闹的时间段。

  今届科举已经放榜。

  进士科录取108人,圣人加了一场殿试,钦点福建泉州晋江人陈逖为状元。

  陈逖今年三十岁,于建极十三年第一次参加科举,未中。

  同光元年再考,还是没中。

  今年是第三次参加考试,终于得中进士。在后来的加试中,又得圣人青睐,高中状元,立授秘书郎。

  这是一个从六品的官职,国朝以来,向为状元专属,十分紧要。

  前唐之时,他们是掌管经史子集各类图籍的官员。如果圣人需要阅览,立刻按照书目找出来奉上。本朝又多了个文书工作,替圣人拟旨,发往外朝。

  他们的工作内容,其实十分要害,又常伴圣人之侧,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唐时秘书郎有四人,国朝只有两人,目前是崔邈和陈逖。

  前者是建极十年的状元,汴州人,初授右补阙,后任秘书郎。

  大夏立国十九年,只出过三位状元,即崔棁、崔邈、陈逖,可以说都是有大气运之人——是的,需要点运气,因为中状元需要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不是每次都有的。

  崔棁已经是西州刺史。

  崔邈刚刚出京,担任郿州刺史。

  陈逖算是接过了两位前辈的大旗,继续着状元郎入秘书省的传统。

  当然,状元当秘书郎说得过去,但农科第一名的徐寅也当上了秘书郎,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徐寅这个人比较有意思。

  他是传统文人出身,但上进心比较强烈,而且有“黑点”。

  传闻梁王镇汴时,徐寅曾以诗赋媚全忠,时全忠焦头烂额,没怎么搭理他,于是怏怏离去。

  其实吧,他在本时空还算好的。

  历史上为了巴结朱全忠,频献诗赋,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惹得朱全忠大怒。

  他担心逃不掉,于是写了《过大梁赋》,其中有“一眼胡奴,望英威而胆落”的句子,明显是嘲讽李克用,吹捧朱全忠。

  逃离汴梁后,徐寅回到老家福建莆田,被王审知重用。他十分注重农事,建议王审知造海堤,阻止海水倒灌,同时开挖沟渠、修建陂池,灌溉良田,因此在福建的名声颇为不小。

  本来他也就这样了,平平淡淡过一生。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被牢牢地记载于史书上。

  李存勖灭梁之后,问:“徐寅在否?”

  得知他在王审知手下后,对福建使者说道:“汝归语王审知,父母之雠,不可同天。徐寅指斥先帝,今闻在彼中,何以容之?”

  还好,王审知爱惜徐寅的才华,把他保下了。

  本时空的徐寅,同样被王审知聘用,在幕府当官。

  但幕职包括节度使在内,理论上来说都是临时职务。福建归顺后,徐寅没了职务,只能回乡。而且他还没有功名,只能在莆田当个小吏,日子过得虽然不差,但也谈不上多好。

  徐寅是有上进心的。

  他非常关注时事,想方设法打探消息。在得知同光四年要考农学后,潜心研究、长期准备,终于争到了福建道那唯一的名额,也是厉害。

  随后,在殿试之中,圣人亲自出题:“因地制宜”。

  徐寅凭借福建山区经济与海贸联系的策文,搏得圣人青睐,被拔为头名。

  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农科殿试第一名还没个正式称呼,但这都不重要了,徐寅私下里被人称为“农状元”,实打实的名气、好处都到手了。

  对了,耶律全忠也考中了。

  与他一同租住的吕琦、韩昭胤二人都名落孙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