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39节(1 / 2)

  关北、关内、直隶、河南诸道已经“根深蒂固”的羊毛纺织业每天都会消耗大量卤碱,以给羊毛脱脂。

  草原卤碱量大、价廉,是他们销往中原的重要商品,也是各路商队的重要目标。

  跟着商队一起南下的还有身高体壮、箭术卓绝、吃苦耐劳的草原精壮,他们带着无限的向往,试图寻找自己的未来。

  在西南,战争的创伤渐渐抚平。

  从河北迁移而来的百姓,填满了黎、雅、嶲、曲、昆、姚等州适合农耕的地方。

  朝廷给他们安排的多是海拔合适、气候相对凉爽的地带。抵达大理府的河北、河南精壮男子甚至还占了大便宜,曾经最让朝廷担忧的南诏西京,如今居然最为稳定。

  或许,这与当地和谐的夫妻关系脱不开干系。家里缺了男人,诸事不便,日子总要过的,凡事向前看。

  而在两条通往云南的驿道上,随着云南多金银铜矿的消息甚嚣尘上,无数商人蜂拥南下,寻找发财的机会。

  国朝与唐代一样,不禁止民间开矿,只课税。且税率高达“四分取一”,但这依然阻止不了商人们开矿的决心,因为这项买卖实在太暴利了。

  云南的梯田、灌溉、畜牧系统在慢慢修复,道路也不断得到维护,这是种居爽的功劳。

  而种氏家族,在大夏的地位也扶摇直上。

  种老夫子作为河南、河北一带著名的大儒,已是理蕃院副使,宰相一级的人物。

  种居爽为云南道巡抚使,封疆大吏。

  老实说,父子二人这般地位,比较罕见。

  种昭仪很受圣人宠爱。在后宫嫔御之中,她是少有的能让圣人不在她身上玩弄变态花样、发泄黑暗欲望的女人。在这一点上,即便当年的折皇后也不能免俗。

  新定的西北边疆,大夏的旗号日渐深入人心,无上皇帝的威名远近皆闻。

  这就足够了。

  朝廷也不要求他们现在就反哺财政,能大体稳定住局势,按部就班发展就可以了。辽东、云南等地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朝廷对治理安西旧地也颇有信心,虽然只在科考上给了他们一个进士科名额、一个农科名额。

  最后我们可以关注大夏的正中心:中原。

  这里是全国政治与经济双重中心,久沐王化之下,四海升平、乡闾淳化。

  百姓多多少少有了一点积蓄,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

  战火似乎已经成了久远的传说,流传在坊间的,多半是些逸闻趣事。

  在这些故事中,朱全忠不出意外地成了大恶人,李克用的形象则被大大拔高——在二十年前,两者的民间风评截然相反。

  朱家唯一形象好的,大概就是前梁王妃张惠了。

  在中原百姓的口中,这个女人先束缚住了朱全忠的豺虎之心,随后又让圣人沉迷在她的温柔乡里,中原百姓因得大利,人人称颂。

  这就是大夏。

  这个国家,日复一日地运行着,就像一台不甚精密,但却粗糙皮实的机器,轰隆隆作响。每过一年,似乎都被注入了一些鲸油,整台机器的运转也变得更加丝滑流畅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圣人正与宰相、枢密使、学士们反复讨论,编纂新书《致治》的消息正以飞快的速度流传到全国各个角落。

  三月底,随着第一批学者进京,关中顿时成了四方关注之地。

  ※※※※※※

  《致治》:第一篇《人口》、第二篇《通货》,未来可能有第三篇、第四篇……

  这是目前流传在长安各书坊间的消息。

  书名出自朝廷正在编修的《唐书》

  

第二卷《太宗本纪》:“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以上是刚刚抵达长安的牛希济得来的消息。

  牛希济,前唐宰相牛僧孺重孙,大夏绵州司马,因为与一帮文人互相唱和,声名不小,故被邀请入京。

  “确有第三篇,曰《地理》。”都亭驿内,前来迎接的太常卿姚顗说道。

  当然,姚顗不是来迎接所有人的,他只来见牛希济,因为两人关系非常好,算是同一个学派的。

  他们这伙人,其实可以算作晚唐以来的主流儒家学派。

  百年前,韩愈提出“道统”理念,并列了谱系,从尧开始,继之以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最后以孔子、孟轲结束。

  他创造性地分离了“道统”和“治统”,初步建立了儒家道统的“传道”体系。

  这个说法一经提出,轰传天下,被大量儒家士人所接受。

  皮日休甚至在这个儒家道统谱系后面,又加了荀卿、王通、韩愈三人。

  陆龟蒙、朱阅、林慎思、司空图、牛峤等人也是这一流派的积极分子,作为牛峤的侄子,牛希济自然身处其中了。

  “哪朝修史,不写地理,有必要单独写一篇吗?”听到姚顗的话后,牛希济有些奇怪。

  “这本有些不一样。”姚顗想了想后,说道:“还是很有用的。”

  随后,他为牛希济详解了一番。

  原来,圣人写的这篇《地理》与以往的都不同。古来修史,必有《地理志》,主要记录的是全国行政区划,涉及到具体某州时,还会记录一笔户口、特产以及相互间的驿道路程,其实非常简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