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26节(1 / 2)

  渤海时代,扶余府的理所在扶余县。

  大夏时代,仙州理所在显义县,故这座城池经历过扩建。

  老城在西半部,归显义县管,新城在东半部分,归仙州管。

  但不管西城还是东城,热闹的地方总在南半部分。官衙、宅邸、驿站、仓库、军营等多设在北半部分,泾渭分明,明显的汉地传统风格。

  羊马墙附近,附郭搭着低矮建筑。建筑以木茅草搭成,十分简陋,多为从乡下迁来州城的渤海、靺鞨百姓居住。

  杨渥好歹来了几年了,知道这帮人,就一个印象:可真扛冷啊!

  那破房子,即便修在像样背风处,冬天一来,仍然十分寒冷,不知道他们怎么熬过来的。

  破房子外晾着许多鱼干,腥臭无比。

  杨渥闻着了更气,老子身上多了七八个蚊子包,一条鱼没捞着,你们故意挂着这许多,气我呢?

  “把这些鱼干全买了!”杨渥脾气上来,大手一挥,下令道。

  两个仆人你看我我看你,各自暗叹一声,上去讲价了。

  渤海人看到来了这么一位傻帽大主顾,犹自不敢相信,待看到黄澄澄的建极通宝时,立刻眉开眼笑,操着蹩脚的汉儿语,将能找出来的所有鱼干都塞给了二人,顺便附赠自家编织的柳筐。

  “味道还不赖!”杨渥随手从屋檐下扯落一段鱼干,塞进嘴里嚼了嚼,心情好了一些。

  辽东诸州,无论蕃汉,都喜欢生吃鱼干、兔干、鹿舌之类,传闻当年圣人就是这么吃的,大伙纷纷效仿。

  “走,进城!”吃完半条鱼干,杨渥将剩下半条仍给了一个渤海小孩,倒背着双手,当先而走。

  仆人将鱼干寄存在羊马墙附近的一个熟人那后,也屁颠屁颠跟在后面。

  今天聚集在城外的渤海人、靺鞨人似乎少了很多。他们刚才也打听了一番,得知州府、县衙拨款修建陂池,把人都喊走了。

  入城之后,却见街道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数月没来,好像又变了些模样。

  城内新修了一座寺庙,也不知道谁出的钱——今上不太喜欢僧人,无论蕃僧还是汉僧,让朝廷出钱有点难。

  再一打听,还真是朝廷出的钱,曰“同光寺”,这可就邪门了。

  杨渥站在这座还处于兴建之中的佛寺,却见屋檐高挑、斗拱硕大、雄浑大气。

  “仙州没有营建士,这同光寺还是到安东府请人出图修建的呢。”一位在寺门外指挥工匠刷漆的老者笑了笑,说道。

  杨渥并不回答,而是聚精会神地打量着。

  与城内绝大部分建筑一样,同光寺以木质结构为主,整体继承了北地粗犷豪迈、肃穆威严的风格,与江南的细腻柔美又不一样。

  “还不知杖翁高姓?”杨渥问道。

  “高姓?”老者苦笑了下,道:“渤海哪有什么高姓?我姓章,渤海人,又或者是靺鞨人,都无所谓了。几代过去,就只有夏人了。”

  杨渥愣了一下,左右看了看,见数步之内无人,压低声音道:“你不恨朝廷?”

  老者吓了一跳,仔仔细细打量了下杨渥后,亦低声道:“小郎君莫开玩笑。辽东太平世道,此皆朝廷之功,恨什么恨?”

  太平世道?杨渥仔细回忆了一下,好像、似乎、也许——真的太平十年了。

  “小郎君莫瞎想。”老者语重心长地说道:“我看你语带吴音,应是南方来的吧?难怪。”

  “南人刚来的时候,总是满腔怨恨,这不舒服,那也看不惯。这类人,我也认识几个。不过,现在一个个都消停了。”

  “在这地广人稀的地方,你纵有满腔怨恨,却也无处发泄,更不敢发泄。你道你苦,有人比你更苦,他都服了,你还什么不服的?”

  “杖翁说得是——”杨渥问道。

  “看到城门口的告示没?”老者说道:“仙州靺鞨氏族首领二十八人,联名上书,请圣人加尊号。圣命已经五百里加急发过来了……”

  “圣人怎么说?”杨渥急切问道。

  “龙颜大悦啊。”老者摇了摇头,道:“各氏族首领,分赐有差,有的甚至还得了官。圣人又许其请求,将各氏族丁口编户入籍,永为大夏百姓。”

  “加尊号……”杨渥喃喃道,然后像是想到了什么,又问道:“胡扯!那些靺鞨氏族头人把丁口看得比命根子还重,怎么可能交出去?”

  老者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杨渥,没多解释,只强调了一遍:“他们是自愿的。”

  说完,便回了寺门里头,显然不想多说了。

  杨渥有些不忿。加个尊号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邵树德也是贼性不改,借此逼迫人家表态,又收一波好处。

  仙州的靺鞨部落本就不多了,被这么一搞,那些氏族头人多半也没理由继续把着手下的丁口不放,只能捏着鼻子交出去,这买卖做得!

  嘟嘟囔囔离开同光寺后,杨渥继续在街上闲逛着。

  毕竟是辽东小城,与中原大城市严格划分不同功能坊市的布局不一样,这里直接就是街巷制了,店铺、民居杂在一起,非常乱,但也很有烟火气。

  有汉人在卖豆油、蜂蜜,有渤海人在卖稻粱、粟麦,有靺鞨人在卖栗、柿、枣、梨等山里摘来的果子,甚至还有契丹人挑着一担鹿皮过来售卖……

  杨渥注意到,比起半年前,店铺还是那些老面孔,显然没换东家。

  不过,他们的服饰、装束却在一点点改变。

  至少,那个专门卖鸡冠壶的契丹商人就蓄上了头发,不再是之前那副髡发的模样了。身上的皮裘也脱下了,换了一身汉人常见的服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不远处传来一阵抑扬顿挫的朗诵声。

  杨渥寻声望去,却见一小吏站在州衙外墙旁,手中拿着一份卷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