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23节(1 / 2)

  这地方本身就是靠上游蓄水,流入关闭的闸门内,慢慢把船升高,接入宛叶走廊内的河道,令其越过方城口——中国古代称之为斗门、船闸,西方称之为“山顶运河”,顾名思义,如何让船翻过一座山。

  船闸每一次升船完毕后,都要放水。多放几次,上游蓄下的水就不够用了,十分蛋疼。

  再联想到之前船闸放水时把下游河堤冲毁的事情,这事几乎快成邵树德的心病了。

  “水不够用,故多修三个陂池,再征发夫子,开挖沟渠,令其连通斗门,需要时放水补充。”邵承节说道。

  “果然。”邵树德叹道:“试试吧,多点水,也能多通一些船。”

  “现在说海上之事。”邵树德看了眼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的十郎,笑了笑,道:“淮海道的听望司分部上报,如今出海之人愈来愈多,且购置强弓劲弩,掠人为奴,四处发卖,你觉得这事该怎么处置?”

  邵承节一听,立刻说道:“或可让渤海商社的人出面,私下里找那些船长谈谈,如果敢劫掠商船或大夏百姓,朝廷便要掘他们的根。”

  海商或者说海盗,好管吗?

  看似不好管,其实又很好管。

  他们终究是要上岸的,在岸上也有家人。他们出海劫掠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求财。赚到钱后,还是会回岸上当富家翁的。

  朝廷只要消息灵通,抓捕他们不成问题。

  真正无法抓捕的,那都是有保护伞。

  “你觉得这些人出海,于国有利吗?”邵树德问道。

  “这些人亦商亦盗,看似名声不好,但去岁捕了两头鲸、海豹、海狮、海象、海獭、海狗若干,就连父亲吃糕点的筷子,都是海象牙制成的。”邵承节说道:“只要他们卖货给渤海商社,给市舶使缴税,儿觉得问题不大。海上行商的,儿敢说,十个有八个是海盗,还有两个在准备当海盗。”

  “哈哈!”邵树德大笑。

  海商与海盗,确实是一体两面。大海上没有王法,你无法约束任何人,贪婪之心上来了,什么事都敢干。

  说句难听的,只要毁尸灭迹,他们连渤海商社的船都敢抢。只不过发展的年头短,还没有聚集成大股势力,渤海商社的船又是集群行动,他们还不敢抢罢了。

  历史上的欧洲海盗,有官方许可的私掠者,也有连本国人都抢的毫无底线的海盗,但有必要因此禁海吗?没有必要。

  这是因噎废食,因为完全可以派平海军的船只护航,消除威胁。

  当然,如果换了某些官员,一看到居然要增派水师护航,成本增加,为了省事,很可能一刀切,直接禁止民间百姓出海。

  “这些海商,还是要管起来。不过,最好不要由官府出面。你想个办法,弄个条陈上来,让我看看。”邵树德说道。

  “儿听闻诸海商中,有名曰‘王黑子’者,好勇斗狠,凶残暴戾,很多人都怕他。偏偏这人又贪慕名利,朝廷或可派听望司那帮干脏活的人出面,暗中收买此人,支持他壮大,稍稍约束一下那帮无法无天之辈。”邵承节说道。

  “咦?”邵树德奇道:“这不像是你的风格,谁教你的?”

  “此乃数月前梁震所献之策。”邵承节老实说道。

  “是个人才。”邵树德说道:“好好写一下条陈。”

  “好。”

  “现在谈谈岭南西道俚人部落的事情……”

  父子二人一谈就是大半天工夫。

  除了吃饭外,基本都是邵树德问、儿子回答,将过去两年间比较重要的事情一一梳理,到傍晚时分才结束。

  谈完之后,邵树德就一个感觉:儿子还是听得进外人意见的,至少不是刚愎自用之辈,他不太了解的领域,会请他认为是“专家”的人来参谋,最后做出决定。

  给他配几个好宰相,差不多就可以了。

  

第068章 道路与册封

  与太子审视了监国两年的几件主要大事后,邵树德接过权柄,开始亲政。

  他没有太多的动作。

  如今海内升平,四海安宁,一切镇之以静为主。

  事实上从河东易帜之后,北方基本就太平了。攻灭南方诸镇后,全国大部平静,比起唐末那种无处不战的境地要好太多了。

  整个帝国从巨大消耗的状态下解脱了出来,开始积累财富,产生盈余。

  即便有攻打长和、西域的战争爆发,但受到较大影响只有两处:蜀中、河陇。

  其他地方的物资、人员即便想驰援过去,成本也非常高昂,故没有太多消耗,直到邵树德在河南、河东征发大量夫子西行为止。

  从整体层面而言,这个庞大国家的战争发动机已接近熄火,帝国主要的资源更多分配到了两件事上:移民、基建。

  一等国道是重中之重。

  南北向的大动脉云襄道(云州—襄州)持续开工,但主要集中在北端,因为南线早已通到终点襄阳。

  在数年之前,河东境内修建的主要有两段,一是从太原府向南北两个方向修,一个是从云州向南——囿于财力,后李克用时代的河东亟需休整,故其他州县并未开工建设,而是着重整顿内部事务,让百姓喘一口气。

  截止同光元年末,太原府向北已修通到了忻州,一等国道进入代州境内。与此同时,云州方向也向南修路,穿过朔州东境,抵达雁门关外。

  太原府向南,则通到了潞州。

  因为泽潞被祸害多年,人烟稀少,河阳方向征发大批夫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及多年时间,开山凿石,拓宽道路,硬生生通车到了泽州。

  驿道就是这样,以蜀中南部山区为例,汉初没有路,汉末时已有崎岖小径,南北朝时已可稳定通行人、马,隋唐时进一步开山修路,已可通行马车。

  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年代,很多道路就是这么一步步来的——当然,如果有需求,封建王朝也可以在短短几年内给你整一条大路出来,就看愿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