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308节(1 / 2)

  三年高强度的转运之后,明年需要放慢一下节奏。

  两年后,再降低一些。

  而这个过程,也与派驻西域的部队数量息息相关——其实比起去年,北庭、疏勒两大行营的兵力已经削减了一些。

  待镇兵陆续到位之后,最终禁军及各路杂牌兵马,可大部撤离,最多留两万人左右轮换。

  待镇兵熟悉环境,熟悉彼此,战斗力上来之后,禁军基本可全数撤离,最多有几个马步指挥在那感受战场环境,不至于堕落得太快。

  “你等皆有大才,西去之后,首要之务乃完善体制、教化百姓、劝课农牧。”邵树德说道:“伊丽情势特殊,敌我难分,万万小心,切记切记。”

  “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邵树德看了看远处,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

  大家族迁徙,动静确实大。

  不光主家上路,还带着奴婢、匠人、乐工——有点近代欧洲国家战争的味道了,拿破仑手下的贵族将领,出征时身边甚至带着剧团……

  十几家,总共千余人,有见闻学识、有专业技能、有管理经验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对如今起步阶段的老大来说,也够了。

  二十八日,圣驾离开玉门关,于八月十一抵达了肃州理所酒泉县。

  八月二十五,至甘州。邵树德打算在此停留两天,召见下删丹牧场及司农寺的官员,有要事交代。

  再往后,他不太打算走凉州了,而是过大斗拔谷,直入鄯州,走青唐、河渭一带回京。

  很多年没来过了,他想看一看。

  

第054章 想法

  汗血宝马十八匹,这是顶级马。

  有很多汗血宝马血统的“中马”三百余匹,这是次一级的马。

  有一定汗血宝马血统的“下马”千余匹,这是下等马。

  但无论哪个等级,都有极大价值。

  西征的一大成果,被邵树德带到了司农寺旗下最重要的育种基地之一:删丹牧场。

  祁连山脚下,邵树德看着充塞整个草原的马群,十分神往。一度想要骑上骏马,到马群中感受下气氛,终为群臣所阻。

  “此番西征,司农寺培育的战马立下了大功。马政三十年,不负朕望,甚好,甚好。”邵树德看着一匹匹油光水滑的骏马,高兴地说道。

  养马的话,其实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放养马,即圈住很大一片地,有山、有水、有草原,足够马群活动。

  因为马不耐热,气候要偏冷一点。如果是在湿热的南方,最好选一处有独特小气候的较为凉爽干燥的地方,不然马儿容易生病,或者马种退化。

  牧场内还要开辟一部分农田,雇人耕种,或者发配罪人耕作,种点小麦、豆子之类的农作物,以便在冬天草料不足的时候,用粮食补上缺口。

  第二种叫做“槽枥马”,即马在很小的时候就关在马厩里,人工喂养。比如南诏就是用米汤喂小马驹,长大一些之后,再混喂粮食、牧草。

  因为是关起来饲养的,为了马儿的发育和健康,最好定期拉出去遛一遛,活动活动。

  这种养马法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城市里都可养,就是成本有点高,较为奢侈。

  韩愈的《马说》中曾有“骈死于槽枥之间”,说的就是这种。

  其实只要有心,怎么不能养马呢?

  南诏都会用米汤喂养小马驹,从而保持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部队,甚至装备了具装甲骑。以汴京之富庶,漕运之繁荣,就是用粮食堆,都可以堆出数量惊人的槽枥马。更何况,北方平原甚至南方,都有大量适合散养马的地方。

  听邵树德这么一说,随驾诸将都深以为然。

  他们现在非常认可一件事:马要有特点。

  冲阵之马,不需要耐力,而要强调冲击力,体型要高大、爆发力要强、速度要快。

  骑乘之马,不需要冲击力,矮脚马都行,哪怕体型小得像狗,但耐力要好。

  驮马,不需要冲击力,耐力也不需要特别强调,因为行军时它们是注定要落在后面的,但驮载能力要强,不能搞了一百多斤行李上去,直接口吐白沫,暴毙完犊子了。另外,最好耐粗饲,以降低成本。

  还有一种挽马,力气一定要大,且耐粗饲,其他方面可降低要求。

  如果不执行严格的育种,育种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养马之人就会随意配种,久而久之,特征明显的基因就会消失了。

  草原牧人,基本就是这个德性,完全没有育种的概念,马匹质量也差到离谱。

  历史上蒙古人一去青海,直接不要蒙古马了,骑河曲马。

  去了中亚,更是两眼冒光,把好马全搜罗在自己身边。

  他们固然不注重育种,但哪些马适合做什么事,那是一清二楚,使用起来倒是十分科学。

  “朕搜罗马匹不易。”邵树德看着司农寺的一众官员们,说道:“这些好马,都是将士们用血换回来的,一定要利用好,争取培育个新品种出来。”

  “臣等遵旨。”

  “西域那边派人过去了吗?”

  “已遣数十人前往迪化,圈地建牧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