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299节(2 / 2)

  路不知何人、何时所开,但唐代肯定拓建过,因为在路边发现了掩埋在荒草、泥土之中的石碑。

  崎岖的山路,见证了不朽的历史。

  一个又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山路上来来往往。

  他们或朝气蓬勃,或雄心万丈,或忧愁满腹,或穷途末路。

  走过这段路时,邵树德仿佛能感受到那弥散在山谷间的浓烈情绪。

  我来,我征服,如今我也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我的印记。

  人老病而死,只代表着他肉体的消亡。

  如果他的足迹、他的话语、他的精神、他创造的历史,能够被记录下来,并且广为传播的话,他就永远不死,与日月同光。

  “明年开春后,征发百姓,依山筑城。城名‘南原’,驻兵两千、马五百。”坐在抢来的沙发上喝茶时,邵树德下达了命令。

  前唐疏勒镇只下辖一座守捉城,即葱岭守捉城,位于后世塔什库尔干县境内,扼守着一条通往后世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交通要道。

  大夏重新修缮了这座城池,目前派驻了少量于阗兵驻守。

  攻疏勒那会,就有大批部落北上,围攻葱岭守捉城,后被李圣天派来的大军吓退。

  这些部落,其实就来自萨曼波斯在阿富汗北部的领土。如果没搞错的话,应该是突厥别种,归南阿姆河省总督管辖。

  作为拱卫疏勒的外围屏障,葱岭、南原二城的兵不多,不一定能挡住汹涌而来的敌军主力。但它们的存在,可以给疏勒提供预警,让后方能够从容调拨物资、集结部队,展开总动员,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下达完命令后,他又抽空看了看国中的消息。

  在他最关心的辽东,阿保机联络了室韦部落,南下掳掠。

  辽东道集结府兵三万,并广捷军、禁军义从军一部,征调女真、室韦、沙陀,于大鲜卑山败之,斩首数千。

  迫退阿保机后,大夏王师又带着室韦、女真、沙陀兵,北上征讨室韦,迫降七部。

  至此,归顺朝廷的室韦已达十四部之多,还有七八部若即若离,早晚要除恶务尽。

  辽东府兵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装备好,身材壮实,技艺娴熟,野蛮凶悍,最关键的是:不用花钱。

  根据辽东道的奏疏,今年暇州府兵已全部安置完毕,穆、蒙、郿、鄚、纪五州也分配了一定数量的部曲。

  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此五州总计2.1万府兵将拥有2.7万户部曲。

  明年将重点解决他们的奴隶缺口了。

  云南方面,六郎的府兵也有着落了,主要来自金枪、天威二军,都是他曾经接触过的,一共三千人,分至八平城以东的平原坝子区。部曲他们自己抓,不劳朝廷费心,只需多给点钱粮、种子、农具、耕牛即可。

  三千人看似不多,但驻扎在后世蒙自、个旧这一片气候相对不错的地方,且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北可上滇池,东南可去安南,往南可至部落密集的银生镇,向西可抵达澜沧河谷,战斗力又很强劲,对于稳固云南局势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安南那边的叛乱也彻底平息了。

  好吧,可能话说得有点满,但短期内确实平息了。

  是人就会怕。

  如果能把敌人熬走,有独立自主的可能,那么他们或许还会闭上眼,勇敢拼一拼。但大夏这个朝廷看样子是不会妥协的,清海、宁远二军四万人的战斗力,在北地固然谈不上强,可在南方却是首屈一指的。

  每次作乱,都是这两个老面孔出现。你不嫌烦,他也不嫌烦,乱一次杀一次,这么多年下来,生生把各路野心家给整得欲仙欲死,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云南、安南、辽东三大热点地带,如今看来,辽东是最稳固、最太平的,安南次之,云南因为时间尚短,且朝廷在和土司争地,战事还未完全平息,但大概也就这一两年了。

  唯一剩下的就是西域了。

  “传旨,突将、龙骧、控鹤、经略、佑国五军,各抽调两个步兵指挥、四个骑兵指挥;飞龙、金刀、黑矟三军,各抽调两个指挥,总计马步兵四万二千人西行。待其抵达,随征将士即可班师回朝。”——人数没今年多,但也少不到哪去。

  “银枪军前往北庭,替换铁骑军。”

  “诸宫奴部抽调一万人西行,至姑墨屯田,两年期满后回返。枢密院、内务府酌情给予补偿。”

  “北庭诸蕃部、热海突厥、天武军将士,冬闲时严加操练。北衙枢密院派员指导,所获之波斯器械,酌情予以分发。”

  邵树德一口气下达了四道命令,都是有关军事方面的。

  今年抢了这么多,粮食暂时不缺。到了明年,西域的粮食产量肯定会比今年高,补给困难的局面将得到极大缓解。

  禁军各部这几年打仗的机会少了。随着老人逐渐退隐,新人却未必有那么厉害,久而久之,战斗力肯定会慢慢下滑。

  从去年年中开始的西征,至少有十支禁军的一部分人得到了锻炼。他们回去之后,可以极大振作本部的精神,刷新一下风气,对于维持战斗力不坠很有好处。

  新一批征调的人要明年才能到。届时邵树德多半已在返回洛阳的途中,但没关系,他会委任一位大将统一指挥。

  再往后,就要依据西域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调发了。

  前唐的安西四镇,战事频繁,但得益于出色的军屯以及对畜群的管理,粮食从来没出过问题,与西汉时那便秘般的后勤完全是两个层面。

  只要粮食解决了,一切都不是问题,毕竟大夏的军赏可以班师后再领,无需运来运去。

  至于军械消耗,西域能自产一部分,中原肯定还需调运一批。但比起粮食,这个需求就小多了——游牧民族有屁的军械补充能力,人家还不是放牧到哪里,打到哪里?

  一切的核心就是粮食,这是最大的桎梏。

  十月初三,葱岭下了第三场雪。

  班师的大军离开了崎岖的山谷,进入到辽阔的平原上。

  这里已是疏勒地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