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285节(2 / 2)

  区区两千府兵而已,又不是两万、二十万,朝廷还负担得起。

  两年下来,他们得了不少赏赐,比如高昌的布帛、北庭的牛羊等等,朝廷发给军票,回家路过北京时,凭票领取相对应的东西即可,足可弥补两年不在家的亏空,甚至还多有盈余。

  更有那作战勇猛的人,还得了一两件金银器赏赐。这在辽东可是稀罕物,让人艳羡不已,同时暗暗自勉,接下来若有战事,一定不能落于人后。

  “十万铁骑,横扫西域,嘿!”王彦章一夹马腹,走远了。

  符存审帐下汇集了各路杂牌兵马,数万人总是有的。扣除掉必要的留守人员,再算上蕃兵,即便没有十万众,也绝对不会少于八万。

  八万人,骑着马儿,赶着牛羊,浩浩荡荡进入西边的草原,所过之处,何人能挡?

  自回鹘西迁之后,西域得有七十年没见过这么庞大的游牧军团了吧——庞特勤在焉耆自称叶护之时,即便算上名义上归属于他的高昌回鹘,也不过二十万人,然后就横扫整个西域以及更西边的八剌沙衮、拔汗那等地,开国称制。

  王彦章已经得到消息,符存审刚刚得了一个新头衔:北路游奕讨击使。

  圣人命他进入突骑施故地,伺机进讨贼人。

  具体讨的是什么“贼人”,王彦章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圣人在西域有很多事要做,比如移民屯垦,但这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讨的如果是穷光蛋,这个买卖就很亏,达不到目的。

  那么,圣人要讨什么地方,已经很清楚了。

  他们这一路,如果不直插到怛罗斯、白水城这些波斯重镇,就可以判定为失败,捞不回本钱。

  仔细想想,还是蛮激动人心的。

  王彦章下意识摸了摸鞍袋中的铁枪。年纪大了,这很可能是他的最后一仗,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第031章 第三发

  从六月下旬开始,突厥人就陆陆续续离开了疏勒,返回老家。至七月中下旬,除部分辎重驼队外,绝大部分人都回来了。

  热海左近,喜气洋洋,欢欣鼓舞。

  “咄禄,给公驼王打仗,收获不小吧?”贺猎城附近,拔塞干仔细欣赏着一匹锦缎,啧啧称奇,待见到咄禄过来后,脸上浮起嘲讽的笑容,问道。

  咄禄今年三十余岁,是热海东南部几个氏族联盟的首领,素有骁勇之名,但脑子不太好使,以前跟着高昌回鹘打仗,现在跟着公驼王打仗,但就是看不见无上可汗那伟岸的身躯,说什么好呢?

  “收获还行……”咄禄的话刚说一半,眼睛就陷入那匹锦缎拔不出来了。

  “怎么样?很不错吧?无上可汗赏赐的,洛阳宫廷御用之物。”拔塞干矜持地笑了笑,转头吩咐仆人准备茶水。

  仆人应了一声,很快就在帐内烧起了茶水,其间拆了一盒茶叶。咄禄眼尖,一看就知道是好货。

  与一般人想象中不同。茶叶自唐开始盛行,到晚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产业。因为唐代在域外地区巨大的影响力,唐人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多人的效仿,茶叶就是其中之一。

  唐时曾有使者出使吐蕃,在帐中烹茶。吐蕃赞普见后,就展示他的收藏品:寿州茶、舒州茶……

  其实在那会,茶叶也只在唐的上层流行,不像晚唐那样连下层都开始饮茶。但吐蕃上流社会跟进得很快,可见一直在密切观察着唐人的生活方式,并乐于效仿。

  回鹘、突厥也有饮用茶的习惯,不过仅限于上层。咄禄就从粟特、回鹘商人手中买过中原的茶叶,主要产于蜀中、鄂岳,因此他是识得其品质优劣的。

  此时咄禄看着仆人拿出的那一串穿起来的茶团,再看看那做工精美的封盒,知道这茶价值不菲——唐时天子乃至公卿官员享用的茶,多用玉盒封装,正所谓“贮元玉合才半饼”,最次的也是“白绢斜封三道印”。

  眼前这些茶团装在一个精美的盒中:木制的框架,竹篾编织的轮廓,外覆锦缎。别的不说,那包裹木盒的锦缎似乎就是某种名贵的蜀锦……

  咄禄坐到了拔塞干面前,问道:“哪来的?”

  拔塞干瞟了一眼仆人,故作无所谓地说道:“无上可汗赏赐的。不止这点,还有很多,用五匹骆驼驮回来的。”

  “为……为何赏赐?”咄禄问道。

  “你是不是傻子?”拔塞干好笑地看了眼咄禄,道:“我们为大汗流过血,死伤了那么多人,得点赏赐怎么了?不是应该的吗?”

  话说到此处,拔塞干显摆的心思也淡了。

  此番出兵,他与苏农二人纠合了好几个部落,总共出动了一万五千余骑,最终回来了不过一万二千罢了。

  最大的损失在于和样磨人的三天缠斗,伤亡大得让人心头滴血,甚至比样磨人还大。

  随后便是追击萨图克、萨曼尼二人,遭到波斯吉哈德的突袭,狼狈败退。

  被古拉姆冲得那一阵,损失也不轻。

  总之,他们是真的流过血,因此无上可汗赏赐了不少奴隶给他们,大部分来自喀喇沙。

  财货当然也不少,甚至有大量洛阳宫中常用的物事,做工精美,品质极高,在西域很罕见。转手卖给粟特、回鹘商人的话,能换回不少好东西。

  得了这些赏赐,此番出兵才算不上亏,才能让各个氏族的头人满意,维持他拔塞干的威望不坠。

  “你们是不是又要出动了?”咄禄问道。

  “狗鼻子挺灵的嘛。”拔塞干嗤笑一声,道:“快了。公驼王去了喀喇沙,他一回来,各部就要出动了。”

  中原有防秋的说法,原因便是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养膘后,马儿膘肥体壮,可使劲折腾。再加上牧草转枯,没太多活计要干了,正好闲下来。

  这个时候,大汗会召集青壮男丁,带着弓箭、刀枪、马匹,南下劫掠。老弱妇孺留守后方,割草、铡草,准备牲畜的过冬食物。

  中原和草原的生产周期,基本上是同步的,所以屡屡在秋冬季节交锋。

  西域草原的周期大体上也差不多。或许因为气候的关系,比寒冷的北方草原放牧时间更长,但本质上没有区别——天山东部一带,七月底牧草枯黄,南疆西边的这一连串绿洲、戈壁滩上的牧草,则要到八月中旬才会枯黄,而北庭西半部分以及天山、葱岭以西的草原,牧草转枯的时间更晚,差不多是八月底、九月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