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246节(1 / 2)

  众人亦笑,神气昂扬。

  而在城下,诸部兵马已经做好了准备,开始强攻城池——大胜之际,不趁势攻一波城池,岂不浪费了良机?

  起居舍人刘朐下了高台,坐到桌案后,摊开纸笔,开始记录:“建极十四年八月甲戌,帝亲统六军,于宁戎驿下寨,旗垒相望。”

  “是日,诸将请战,皆曰宜速攻之。”

  “都将臧都保进言,蕃寇在城,王师在野,攻战之势,难缓于寇围;飞輓之勤,实劳于人力。今秋稼将登,请收为军粮,以堕蕃寇士气。帝嘉之,遣梅录阿啜择蕃兵三千,日夜刈之,勿令遗之原野。”

  “戊寅,悉驱西州百姓于城下,扬言以之攻城。蕃寇知之,皆顾其家,咸无斗志。未初,贼众万余勉力出城,为王师所破,将卒溃散。毗伽单骑奔入城中,由是丧胆。”

  “黑矟军都虞候马嗣勋请攻城,掳高昌太后、王后以献,帝虽作色,然心德之。”

  写完之后,待墨迹晾干,便轻轻合上,收了起来。

  这种东西,原则上不会给圣人看。

  而且,今上似乎对记录的这些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他早年曾起意要看,史官不让看,便作罢了,后来再也没提过这些事。

  到底是打下偌大江山的马上天子,我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汉子。你如实记录就行,爱咋写咋写,都没关系。

  刘朐自认为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笔下有千钧之重,不会乱写。当然,有时候也会加入一点自己的理解,但一般而言,不会偏离事实太远。

  “咚咚……”鼓声一刻不停地响着。

  上万蕃汉将士舍生忘死地冲向了高耸的城墙,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

  回鹘军士在城头目睹了大败,士气低落得无以复加,差点被摸上城头的夏军站稳脚跟。后来虽组织人手将夏人杀戮殆尽,但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军士们的士气只是一方面。

  事实上,城内官员、军将、世家、僧侣们的态度,同样很重要。

  自伊州以来,已经吃了三次败仗,今日是第四场,败得尤其惨,丢了上万人马。到了这个地步,毗伽的地位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别的地方不敢说,至少在高昌城内,他将面临巨大的反噬。

  

第084章 慕阇

  从八月十四大胜以来,夏军一连攻城数日,高昌城内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十九日,毗伽可汗在王宫内召见两位宰相:偰元助、廉祐。

  他已经没别的人可商议了。

  偰、廉两家祖上虽是东突厥,但在回鹘时代就是著名的汉学世家。入高昌之后,因为本地的农耕环境,两大家族如鱼得水,更是专心治学,渐渐成了仆固家族处理国政的重要帮手,关系密切得很。

  毗伽可汗思来想去,城内确实没几个人可以给他参谋,就左相、右相最合适了。至于那些部族首领,一个个蠢得要死,不是已经胆寒,意欲投降,就是叫嚣着继续死战,正常人很少。

  两位宰相抵达时也是满面愁容。

  事已至此,基本没什么好办法了。如今该考虑的,其实是怎样输得更体面一些,最大程度保存己方的实力。

  只有活下去,才谈得上未来。

  “大汗你这是……”偰元助看着推过来纸笔,心道莫不是再让我写封请罪表?只是,这会又不是数日前了,现在写怕是晚了。

  “偰相精于词道,就由你来执笔吧。”毗伽可汗说道:“先陈诉一下冤情。”

  说罢,细细解释了一番。

  偰元助点了点头,示意他听懂了。

  大体上是写大福大回鹘国并不是有意抗拒天兵,实乃国中情势复杂,君王颇受掣肘,且被小人蒙蔽,铸成大错。

  只是,写这段时他心中颇不是滋味。

  这就是大福大回鹘国的可汗吗?出了事就往臣子身上推,拿人来当替死鬼,像话吗?

  “后面再写下,本汗愿献北庭、伊州予大夏国,自去尊号,永为臣属。另奉币帛若干、乐伎八人、舞姬十六人。”毗伽可汗继续说道。

  偰元助遣词造句,落笔不停。

  “够了吗?”见偰元助停了下来,毗伽可汗忍不住问道。

  “臣不知,唯大汗马首是瞻。”偰元助说道。

  廉祐看了他一眼,暗道偰元助明明是国丈,却明哲保身,大福大回鹘国确实危矣。

  旋又想到他姐姐还是太后,廉家也是高昌大族,若夏主兴师问罪,怕是很难摘出去,瞬间又很沮丧。

  “你怎么能不知呢?”毗伽可汗一急,抓住偰元助的手,道:“快想想办法。”

  偰元助叹了口气,道:“先遣人至夏营走一遭吧,探探风色再说。”

  “也是。”毗伽知道自己心急了,又坐了回去,但依然神思不属。

  “可汗打算遣何人出城?”偰元助问道。

  “先让火山奴伯克走一遭吧,他惯常出使各方。若不行,再换人。”说完,他看向偰元助、廉祐二人,意有所指。

  伯克是回鹘时代的一种官职,早期称匐勒(ber),乃王公贵族之意。在回鹘后期,词尾变化了一下,称伯克(beg),意思没变。

  如今高昌回鹘就称王公贵族们为“伯克”,逃到葱岭以西的安西回鹘也这么叫。这个词后来被中亚人借去,使用范围十分之广。

  ※※※※※※

返回